多因素导致油价暴跌 化工行业恐迎来寒冬
2014-10-16 9:18:23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进入十月份后,美国原油期货以及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均自六月份阶段性顶部下跌逾20%幅度,各自创下近两年以及四年来新低。国际油价作为大宗商品走势的重要风向标,其走势以及对国内化工行业的影响正引发市场普遍关注。
事实上,伴随油价下跌,国内化工品市场产品同样在经历一轮瀑布式下跌,多数产品创下年内甚至数年来新低。国内商品期货市场上,塑料期货跌破万元大关,PTA期货创下2009年1月以来新低,甲醇期货则创下2013年7月以来新低。化工市场“金九银十”行情不再,反之恐将提前迎来寒冬。
多因素导致油价暴跌 投机资金大肆做空
如果说十一期间沙特意外下调官方原油售价是引发国际油价暴跌的导火索,那么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则让暴跌显得理所当然,而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的原油库存高企则进一步让油价长期跌势有了理由,使得投机资金有恃无恐大肆做空。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一周中,对冲基金和其他大型投机资金削减美国原油期货多头仓位4.8%,减幅为五周新高,同时大增空头仓位8%,增幅为近一个月新高。
同时据EIA数据显示,截止10月3日的一周中,美国原油库存攀升502万桶至3.617亿桶;当周日均产油888万桶,创1986年以来新高。EIA在当期报告中预计,2015年美国原油产出将攀升至950万桶/日,创1970以来新高。
在以上多重利空因素影响下市场强烈看空氛围不言而喻,值得玩味的是,据华尔街见闻报道,“几家大型的、聪明的对冲基金称油价将跌到零,这么说是有些夸张,不过他们真的十分看空油价。”
油价暴跌存幕后黑手?投行机构对后市看法不一
梳理近年来人民币、黄金、原油等有关品种走势,始终脱离不了美国背后干预的影子。而此次油价暴跌,就有市场观点认为是美国与沙特联手所致,不排除幕后操纵达到某种目的的可能。
隆众石化网分析师李彦分析称,近期油价下跌利好美国经济,可以促进美国的国民消费及支撑其经济增长,而对俄罗斯、伊朗这类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是一记重拳。另外美国制裁俄罗斯使得欧洲经济再次出现衰退迹象,间接又打压了欧元的货币地位,而欧元走低、美元走强又意味着除美国外,其他国家不会获得油价下跌的好处,且欧洲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原油成本还在增加。同时欧洲国家经济复苏仍显脆弱,欧元接近历史最低水平,欧洲民众自然不愿为汽油等能源多加消费。若美国真的幕后操控,可谓是一石三鸟,谁是赢家,一目了然。
对于后市,李彦认为,短期内若原油跌势难改,那么82和85美元/桶可能分别是美国原油和布伦特原油价格的第一支撑位,若能在此价位挺住,则市场还暂无失控的风险,否则油价的下行空间将彻底洞开、失去下限。
国际投行机构方面,汇丰银行表示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成员国如果未能更广泛地承诺减产,其产量可能会维持在现有水准,在这种惰况下,布伦特原油价格不排除进一步下跌到80-90美元/桶的中间水准,或更接近80美元/桶;摩根大通则看好价格反弹,甚至预计2014年底布伦特原油均价将在111美元/桶。
国内化工行业景气度下降恐迎来寒冬
十月份正当大宗商品传统需求旺季,但今年传统旺季不旺、需求低迷,受累于期现货化工产品价格近期的大幅下滑,与上半年相比,当前化工品市场表现可谓黯然无光。事实上,国际油价某种程度上与化工行业的景气程度呈正相关,一般情况下,油价涨得高,化工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上涨,终端需求旺盛;油价下跌,伴随着整体经济形势的不景气,需求则疲软。
李彦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油价下跌一方面降低了化工行业原料成本,但另一方面影响终端产品的售价,在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下,市场需求低迷,存货高企,对行业来说整体效应是负面的。油价下跌会影响到市场交投心态,下游经销商及中间厂商观望情绪加重,市场各方将变得更为谨慎。”
一位石化企业负责人称:“需求下降,商家信心不足,害怕成品卖不掉库存积压,导致行业利润挤压严重,中小企业资金生产状况会出现困难,减弱行业景气度,今年化工行业恐已迎来寒冬。”
- 甲烷氯化物市场成本支撑不力供需关系失衡
- 原油价格下滑 有利于炼油行业降低成本
- 地方国企上燃被曝经营危机 燃料油融资风险再现
- 成品油升级正悄然铺开 国五标准成品油暂不涨价
- 我国将成世界最大聚氨酯市场
- 行情连续走低 苯胺市场将再次探底
- 煤化工专项产业规划将出台 准入门槛提高
- 煤化工投资热背后隐藏的环保风险不容忽视
- 六氟磷酸锂供求明年有望平衡
国内油价存“七连降”可能 预计本轮或降300元
银行业前三季业绩保持平稳 估值底部徘徊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