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股份行房贷新政落地 首套房利率优惠现9折
2014-10-16 9:29:1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股份行,已开始执行“认贷不认房”政策,关于第三套房的贷款政策则略有差异。
房贷门槛虽然降低,但首套房定价体现了高度的市场化。
尽管最低基准利率7折的指导价格尚未出现,截止记者发稿,已有多家银行下调房贷利率至基准水平。在北京、深圳、浙江等地区,有个别银行推出9折利率,多家银行房贷利率降至9.5折。
一大型股份行个贷负责人指出:“房贷定价与风险挂钩,结合各家银行的经营政策和客户情况而定。”
房贷新政陆续落地
“最新情况是认贷不认房,即首套房认定标准是名下无房、无贷;或者是名下有一套房,无贷或贷款已结清,再次购买按首套房标准,最低首付三成,我们近期已经执行。”招商银行深圳分行人士称。
除招行外,兴业、浦发、光大、华夏等股份行的多家分行已实施房贷新政。
深圳地区一大型股份行分行个贷负责人指出:“北上广深四个限购城市在首套房认定方面,新政策的自主调整空间不大,0房0贷和1房0贷都符合首套房标准。”
近期,北京地区上调了普通住宅标准。根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财政局、地税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本市各区域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平均交易价格的通知》,五环内单价不超过每平方米39600元、总价不超过468万元的房屋,即可算普通住宅,从而可获得税收方面的优惠。
在放开限购或免限购地区,银行对于第三套房政策执行弹性较大。
兴业银行浙江地区一支行信贷人士称:“目前第三套贷款暂时不能办理,并且并非完全执行认贷不认房,需要根据客户具体情况而定。”这一说法与招商银行武汉地区信贷人士一致。
在广东东莞地区,东莞银行一信贷人士表示:“只要名下房产贷款已结清,二套、三套均可享受首套房贷款政策,但有2套以上房产的,再贷款首付最低40%。”
与此同时,部分银行亦有分行尚在等待细则下发。中信银行朝阳区某支行个贷中心人士表示:“我们也在等总行细则,下发之前都按原规定执行基准利率。”
民生银行华南地区某分行人士称,“政策还没有具体变化。”广发银行华南地区一分行副行长也表示:“行里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上周细则内容已经出来了,但还没下发到我们分行。”
亦有上海一大型股份银行总行人士指出:“各个地区市场情况、限购政策、经营重点不同,总行指导的是遵循央行的政策原则,并不存在特别细的统一细则。”
首套房利率优惠
对于备受关注的首套房贷款利率,多位股份行总行人士称,“定价已经非常市场化。”包括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在内的多家股份行,定价已低于基准水平。
“房贷定价挂钩风险,各家银行根据客户的信用风险,甚至针对某些楼盘的风险单独判断,结合自身的资金成本、风险成本、经营成本来定价。”华南地区一大型股份行深圳分行个贷负责人表示。
据他介绍,“目前深圳地区,绝大部分银行的首套房利率集中在9.5折到9.7折,最低有9折,个别城商行9.3折,维持在基准水平及以上的不多。”
光大银行深圳分行个贷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贷款利率目前由上浮5%下调至基准利率,目前额度充足。”
而从今年9月中旬开始,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已出现9.5折的房贷利率。
北京地区,据链家地产人士反映,多家银行已推行房贷利率折扣。其中招行、交行、花旗银行、北京银行和农行五家银行可执行最低9.5折利率,浦发银行和邮储银行甚至出现9折的最低利率。
不过,链家地产中介人士透露:“折扣利率均有一定条件。如浦发银行要求资金托管50万元以上,邮储要求买10万元保险。”
对此,一大型股份行分行个贷负责人表示:“这也是风险定价的手段之一。房贷风险集中在贷款头两三年,之后客户违约概率较低,如果能够在银行留足第一年的月供资金,当然可以获得更多优惠。”
兴业银行一总行人士指出:“目前兴业首套房执行基准利率,第三套房则根据客户资质和信用情况,有弹性执行。”
不过,在等待房贷细则落地过程中,亦有不少分行的房贷利率依然上浮。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指出,房贷并非股份行的重点业务,加上股份行存贷比普遍较高,资金量紧,个人房贷业务收益较低,房贷口很难开太大。
- 我国公积金政策调整迎新一轮“救市”
- 上海房贷新政强调“普通住宅” 二手房市场或受益
- 今起进口煤炭执行新关税 一船煤少赚200万
- 保监部门启动修改保险法 年底前开征意见
- 《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
- 能源局发布十五条举措 落实光伏政策
- 《海域分等定级》等12项海洋国家标准发布
- 多部位发布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
- 广州限购地区确定了执行房贷新政
欧美股市暴跌 美股创近3年来最惨跌幅
2014年1-8月广东省刨花板产量数据统计
钢铁行业积患爆发 钢企入生死战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