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车企危机四伏 单打独斗不如分享合作
2014-8-18 9:51:5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1956年,第一汽车制造厂成批生产解放牌载重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开端,对中国汽车业具有历史性意义。现如今,中国的汽车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每一家中国品牌车企都信誓旦旦,希望通过努力有一天能与欧美等国际大牌车企相抗衡,打造源自中国的国际汽车品牌。
近日,记者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信息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1月至7月,中国品牌汽车出口量呈下降趋势。此外,据中汽协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董扬介绍,中国品牌汽车所占市场份额已连续11个月下降。看着这些数据,人们不禁要问,信誓旦旦的中国品牌车企怎么了?中国品牌车企的问题只是缺乏技术与核心竞争力吗?
中国品牌汽车市场份额连续11个月下降
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中国累计出口汽车51.66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9%。其中,乘用车出口30.23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12.3%;商用车出口21.43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4%。7月,中国出口汽车7.17万辆,比上月下降11.5%,比上年同期下降10.7%,汽车出口同比继续下降。
7月,中国品牌轿车表现低迷,市场占有率跌破20%。当月共销售15.14万辆,环比下降27.18%,同比下降22.66%,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7.65%,占有率比上月下降3.2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5.64个百分点。今年1月至7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为37.3%,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董扬表示,中国品牌汽车所占市场份额已连续11个月下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7月,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分别在华销售26.38万辆、14.94万辆、14.61万辆、9.87万辆和4.49万辆,分别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0.75%、17.42%、17.04%、11.51%和5.23%。经记者计算,这5种系别的轿车共占7月轿车总销量的81.95%。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品牌汽车的处境危机四伏。
中国品牌车企需要分享与合作精神在以往的采访中,中国品牌车企负责人一谈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最常说的两点原因就是:“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我们缺乏关键技术及核心竞争力”。那么,中国品牌车企就单是因为这些客观原因才落在外资企业后面的吗?
在2014中国汽车论坛上,世界汽车组织(OICA)主席帕特里克·布莱恩向记者表示:“现阶段,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较多,互相之间缺乏分享与合作精神。虽然制约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仍是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但自主品牌车企间的市场搏杀是一个大问题。”
近日,长城汽车有关负责人也向媒体透露:“有些车企枪打出头鸟,谁做得好,就抹黑谁;有些品牌专门养了一帮黑手对其他品牌进行攻击,这甚至成为行业特色。对此,长城深恶痛绝。”
董扬对《中国贸易报》记者表示,缺乏合作是中国品牌当前亟待解决的大问题。造成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下降的原因很多,包括底子薄、积累少;市场开放后,外资进入使中国品牌车企压力增大;相关法规趋严对中国品牌车企不利;中国品牌车企比较分散;各地限牌等因素。但这些因素绝大部分是不可改变的,而加强合作是车企自己可以做到的。
“我认为,就中国品牌目前这种困难状况而言,我们行业能做的主要就是加强合作!我们能不对外开放吗?我们能停止治理雾霾吗?我们能靠嘴皮子去说服外国人多进口中国品牌汽车吗?不可能!这些我们都做不到。但是,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加强合作。”董扬说,加强中国品牌相互间分享与合作将是中汽协今后的工作重点。此外,国企体制改革,改善考核制度,激发活力,也是刻不容缓的。
在汽车行业知名分析师张兆钧看来,中国品牌汽车“生存不易、向上更难”,中国品牌车企之间本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以对抗合资品牌,而不是坚持红海战略、低价策略,“杀得血流成河”。
- 四种基本药物定点生产正式启动
- 机械工业创新行业管理 有力支撑由大变强
- 出口童鞋“六价铬”超标 企业应严把质量关
- 严重缺水地区应谨慎发展煤制气产业
- 聚氨酯防水涂料孕育新技术 降低成本成关键
- 我国焦化行业技术创新寻出路
- “难以盈利”是分布式光伏发展最大掣肘
- 市场调整依旧 我国工具企业亟须自我救赎
- 河北奶粉欲重整山河 奶源短板亟待突破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