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氧乙烷行业发展需求分析
2014-8-4 11:21:3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一、存在的问题
1、未来世界环氧乙烷的生产能力和需求量将稳步增长,但随着中东乙烷生产乙烯工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地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与应用,低成本的乙烯将对环氧乙烷成本与价格构成一定的影响,进而有可能会影响世界环氧乙烷的供应状态。
2、以往环氧乙烷作为乙二醇装置的附属产品产出,目前已经过渡到环氧乙烷-乙二醇调节产出,各大石化企业纷纷改造乙二醇装置,以便进一步提升环氧乙烷的产出能力,或者在投资时即做好了环氧乙烷-乙二醇切换产出的设计。这样必然增加商品环氧乙烷的生产能力,产能将出现过剩,未来我国环氧乙烷行业竞争将十分激烈。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2.5%的环氧乙烷用于生产乙二醇,一旦环氧乙烷效益不好,企业就会转产乙二醇。同时中东地区大量廉价的乙二醇产品进口国内,而国内多套煤制乙二醇装置建成投产,三面夹击下,国内乙二醇产业或将遭受重创。
3、受进口产品影响较大。尽管商品环氧乙烷是极度危险的化学品,不能直接进出口,但环氧乙烷的下游产品乙二醇、醚类、乙醇胺、聚醚等进口量非常大,一旦国内环氧乙烷下游产品受进口货冲击严重,环氧乙烷下游产业装置甚至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中商品环氧乙烷的装置将面临开工不足的窘境。
4、环氧乙烷的主要原料是乙烯,乙烯价格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氧乙烷市场定位。当原油价格上升时,乙烯行情也呈现出上升态势,对环氧乙烷形成成本支撑;此外,环氧乙烷其他下游产品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乙醇胺、乙二醇醚、聚醚多元醇等价格的波动也会给环氧乙烷的价格带来影响,当其下游产品的需求量增加时会导致环氧乙烷价格上涨。
5、我国商品环氧乙烷产能过剩将为环氧乙烷精深加工的下游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资源保障,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商品环氧乙烷资源的富足也将促使更多的环氧乙烷精深加工下游企业扩大规模,促使更多的投资进入环氧乙烷精深加工领域建立更多的环氧乙烷精深加工项目,甚至引发业外的投资和项目的盲目扩张。这些环氧乙烷产能的过剩将引发环氧乙烷精深加工产业的产能过剩、产品雷同、过度竞争和效益低下,甚至在未来几年中,引发相关企业停产和倒闭。
二、发展建议
1、催化剂的开发是环氧乙烷生产技术进步的关键,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快国产高性能、低成本银催化剂研究和应用步伐,以减少乙烯单耗,提高产品的收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加大生产过程中各种新工艺和设备的开发,为我国环氧乙烷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撑。
2、加快现有技术的吸收消化,实现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目前,我国环氧乙烷的工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引进国外技术,受国外技术的制约性很大,不仅影响我国环氧乙烷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而且还影响生产所用催化剂的发展(国内银催化剂常受到国外产品制约,原因就是我们只能提供催化剂,但没有环氧乙烷生产工艺技术)。因此,今后应该加大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逐渐实现相关技术的国产化,真正实现并完善技术—生产—应用的有效产业链,促进我国环氧乙烷及其下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下游装置。由于环氧乙烷不易运输,因此,今后国家在加强规模化环氧乙烷装置建设布点的同时,应该考虑生产商分布与我国环氧乙烷目标市场分布的合理性,环氧乙烷下游产业也应主动向环氧乙烷产地集中以节省物流成本。另外应该合理安排表面活性剂、乙醇胺等下游精细化工项目,以提高我国环氧乙烷深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加大下游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我国商品环氧乙烷的富足为开发更加经济适用的大宗类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学品和精细化工新材料提供了更加廉价的资源保障。因此,加大下游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需要,还可以加快环氧乙烷消费结构的调整,形成环氧乙烷下游精细化工产业链,获取较高经济效益,保证我国环氧乙烷工业健康稳定发展。根据我国的开发研究与生产应用现状,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我国环氧乙烷的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加工的方向应为:深挖环氧乙烷后加工产品乙氧基化合物、乙醇胺、乙二醇醚、乙二醛等装置的潜力;加大乙二胺、哌嗪、乙烯碳酸酯、羟乙基纤维素等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加快以环氧乙烷和乙二醇为原料进行1,3-丙二醇和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加快环氧乙烷在石油、纺织、农药、医药、建材和日用化学品等领域中的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尤其是油田强化采油剂、农药乳化剂、特殊功能乳化剂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 2014年贵州夏粮产量数据统计
- 2014上半年江苏省进出口分主要市场数据统计
- 2014上半年江苏省进出口各地市数据统计
- 2014上半年江苏省部分大类商品进出口统计
- 2014上半年江苏省进出口分企业数据统计
- 2014上半年江苏省进出口分贸易数据统计
- 2014年6月海南外贸企业进出口数据统计
- 2014年上半年重庆市交通运输行业运行数据统计
- 2014年上半年浙江交通运输行业数据统计分析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