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该怎么花钱? 转移支付还是制度建设
2016-6-20 16:36:17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转移支付还是制度建设
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个大问题。当然有些因为地理气候因素造成的,很难通过政策来进行调整。例如东部沿海城市自古以来就更发达一些,主要是出于交通便利气候宜人之故。人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把内陆城市变成沿海城市,这是先天限制了。
另一些是人为的制度障碍,是可以调整的。例如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限制。不少大城市出台的限制城市人口数量的政策,使得进城务工人员无法享受城市福利,但要承受城市生活的成本,导致进城务工并没有显著缩减城乡差距。
正如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显示的那样,如果允许资本、要素和劳动力在各个地方之间流动,哪怕是有限的流动,就已经创造出惊人的经济成就。因此进一步放开地方间资本、要素和劳动力流动的限制,是深化改革的方向。此时,各地才会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缩小各地差距。
目前中国*政府的做法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转移支付,试图缩减地区差距。但大部分转移支付都着眼于短期的调整,其中尤以专项转移支付为甚。专项转移支付专注于特定项目费用在各地分配的均等性。例如在一个特定的年份,相较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相对较少,中*央就可以通过教育专项支付多支持西部,从而缩小东西部在教育支出上的差距。这背后的逻辑是如果东西部在某一年教育上的支出差不多,那么教育结果相对就会公平一些。
但类似教育方面一个特定年份的专项支出,无法完全匹配教育所需的长期持续不断的投入。即使实际操作过程中,教育能得到长期特别的照顾,那更大的可能性是并入一般的转移支付,而不是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来操作。转移支付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固化不公平。因为转移支付的逻辑是把人留在本地,然后中*央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的经费平衡各地的差异。
常理上如果公共服务追着人走,而人可以自由流动,那么人口流入地的公共服务经费应该多。实际操作中,流动人口不是按照流入地户*籍人口算,而是按照流出地来算。这样一来,转移支付又容易造成不适配。因为人口流入地一方面有更多人,但另一方面没准还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变相补贴流出地。
当然,由于转移支付本身已经具有制度惯性,并且围绕转移支付也形成了相关的利益*群*体,要改革转移支付本身的难度不小。但如果着眼于长期的制度变革,进一步鼓励人口的自由流动,破除户*籍限制,反而可能改动转移支付这个制度的根基。
对中国的决策者而言,财政到底应该花钱在转移支付上还是花在制度建设上,并不是很难算的账,无非是要一点长远的眼光。
- 财政该怎么花钱? 转移支付还是制度建设
- 《三体》电影又悬了?问题是你知道科幻是什么吗?
- 联想与华为,命运在30年中出现的数度交叉
- 国内互联网广告:靠打情色擦边球、夺人眼球走捷径
- 星巴克又涨价!多少人一边喊贵一边消费?
- 专访 | 宁浩:创作就是一个不停的,探险的过程
- 股殇一周年,回看那些值得铭记的时刻:
- 何玉生:中国第一个弹电吉他的人就是我
- 你对魔兽电影怎么看?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