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之前,渤海钢铁集团(下称渤钢,除具体指明外,均特指拆分前的渤钢)维持着表面的平静。这家地处中国华北地区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整体产能达2200万吨,却因品牌效应较弱,不少业内人士都鲜有听闻。
负债近2000亿元的消息,让这家天津市国有企业一夜成名,更令地方政府、涉债金融机构、投资人及数万企业职工陷入空前紧张。
4月底,为化解危机,兼并重组不足六年的渤钢一分为五,曾跻身世界500强的“渤钢”正式宣告成为历史。
钢铁行业低迷人尽皆知,但渤钢债务黑洞之巨仍令人震慑。2014年,海鑫钢铁负债250亿元,足已压倒这家曾经的国内第二大、山西省最大民营钢企。随后,中钢集团爆出千亿负债,并成为国内继天威集团之后的第二家债务违约央企。渤钢的负债规模则一举创下新纪录。涉金融债务共计1920亿元,债权方包括105家金融机构。
企业历史是解释当前债务由来的重要视角。渤钢是上一轮国企行政命令式重组的典型。2010年,天津市委、市政府主导天津钢管集团(下称天管)、天津钢铁集团(下称天钢)、天津天铁冶金集团(下称天铁)和天津冶金集团对天管“2015年度第二期短期融资券”的信用评级报告显示,2014年末天管应收账款前五名单位中,有四家是中石油旗下物资公司。其中,地处天津滨海的大港油田,即从中石油物资沧州公司和中石油物资天津公司采购石油套管。
大港油田内部人士与被控股的关系。债权转为股权后,原来的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在企业经济状况好转以后,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形式回收这笔资金。
十余年前,国内已实施过一轮债转股,天管亦在其列。
1989年,天管动土兴建时,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际,亦是国家于1979年出台的“拨改贷”政策实行的最后一年,即国家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天管创建的初始资金便全部来自贷款,这为其1990年代末期陷入债务危机埋下伏笔。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宏观经济整体下行,钢铁行业大面积亏损。加上美元汇率变化和瓦卢瑞克(Vallourec)。2009年至今,天管的无缝钢管产销量连续七年保持全球第一。其采取“订单生产”模式,2015年产销277万吨,在全国出口下滑14%的情况下,天管依然出口64万吨,同比基本持平,出口量和创汇额在国内行业始终保持首位。
“全球无缝钢管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上述天管内部人士称,“天管不仅仅是一家普通企业,而是在代表中国无缝钢管行业‘踢世界杯’。”
与天管相距不到两公里的天钢,成立于1935年,在原渤钢旗下四家企业中资历最老,堪称天津市钢铁产业的“长子”。在早期,天钢只产钢,不炼铁。
天铁则结束了天津市“手无寸铁”的历史。天铁的前身是天津铁厂,1969年8月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筹建,当时定名为“6985工程”。该工程受到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极大重视。天津市和河北省负责成立天津市6985工程指挥部,原天津市副市长杨拯民任总指挥。
筹建天铁是为了响应当时国家领导人“准备打仗”的口号。据参与了天铁建厂的“元老”职工吴毅夫回忆,1969年,苏联侵占中国领土珍宝岛,“中国政府要准备应战”。打仗就必须搞钢铁建设,天津作为老工业基地,有钢,但没有生铁和铁矿,中央政府决定在太行山的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建铁厂。这也是天铁至今位于邯郸的历史原因。
天冶的组建成立,同样承担着天津市钢铁产业振兴的使命。天冶旗下有天津冶金轧一钢铁集团、韶钢松山去年均亏损超过20亿元,拖累宝钢业绩。面对亏损额占据总亏损额三成以上的攀钢,鞍钢亦被指“已有意将其甩开”。
与近十年前类似,为了提升当前过低的钢铁产业集中度,大面积兼并重组再一次成为行业共识。正在编制中的钢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将“引导兼并重组”作为十大发展重点之一。身为行业龙头的宝钢、武钢虽否认二者合并“绯闻”,却不约而同地承认,已将推动兼并重组列入未来发展规划,并有意愿寻求合适的并购标的。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称,中央政府下一步将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以优势企业为兼并重组主体,结合化解过剩产能和深化区域减量布局调整,支持钢铁企业加快实施减量重组。
市场普遍认为,渤钢等失败案例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兼并重组由“政府主导”,而非“政府引导”。二者的根本差别是中央(地方)国企对中央(地方)政府提出的兼并重组方案是否必须执行。
“政府主导”即所谓的“拉郎配”。
“政府引导的意思是,必须听市场的,以企业为主体,对于政府提出的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兼并重组方案,企业可以拒不执行。”国资委一位不原具名的官员对界面新闻记者称,“拉郎配”很可能出现“你不情我不愿”,合而不融,人事协调成本巨大。极有可能将把两家原本不错的企业推进“阴沟”。
但在当前国企体制下,想要做到“政府引导”几无可能。“国企虽说是企业,不是政府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上述官员称,国企改革对钢铁行业重组脱困能否收到实效,意义重大。
《人民日报》社论指出,这次产能过剩带来的一大教训是,距离上一轮国企改革10多年后,国企“政企不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本轮国企改革一定要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真正把国企建成能面对市场竞争、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现代企业。”
“倘若政府不管好自己的手,新一轮兼并重组的失败很可能难以避免。”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对界面新闻记者称,政府对于自身直管的国企有权、且必须伸手干涉,但前提是尊重市场规律。
“如何把握个中尺度是个大难题,政府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也需要学习和成长。”李新创说。
国企承载的“政治使命”太多,GDP、税收、就业,难以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政府提供宽松信贷等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下,国企能否保持理性研究、抑制投资冲动,不受眼前利益驱使而作出“失足”决策,亦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如今钢铁行业“去产能”阻力重重,资金链紧绷的钢企负债累累,“悬顶之剑”随时可能坠落索命。在当前新一轮钢企兼并重组的呼声下,倘若国企体制和“钢铁GDP”逻辑不改,行政命令式重组再现,合而不融,加之企业自身决策失当,距离出现下一个“渤钢”还会有多远?
- “巴铁”基金预期年化率收益高达12%? 投资方
- 天星资本挂牌进程戛然而止
- 唯品会卖互联网保险产品 莫名签约汇添富四大疑问
- 万达商业正式宣布港股退市 王健林称不为私有化出
- 苏黎世保险前CEO自杀 为何瑞士名企高管接连自
- 新华保险人事调整落子 国寿和汇金四高管空降
- 惠州警方最新通报:已正式逮捕e速贷案件法人代表
- 投资大咖坐镇《合伙中国人》 围猎创业黑马
- 海印股份去年净利降三成 转型未能改变业绩颓势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