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因素合力推高1月份金融数据:年初银行冲开门红、大量储备项目被释放、房贷需求被刺激、外币融资转本币。不过,以上因素也决定了1月份的数据不具备可持续性,分析人士预计从2月份开始金融数据将重新回落。
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
1月份金融数据远超市场预期: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2万亿元,同比多增1.37万亿元。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同样创历史新高的还有多个分项指标。在新增人民币贷款中,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06万亿,企业与个人中长期贷款合计新增近1.54万亿元,均创历史纪录。1月份票据融资贷款新增3719亿元,创2009年3月以来新高,居历史第三高。1月份企业短期贷款新增4522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多增1537亿元,创历史新高。
从历史数据看,1月份历来是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高点。但相较之下,今年数据远超过去三年新增信贷1.3万亿和新增社融2.4万亿的均值,或许非季节性因素一个原因所能解释。
总结起来,市场分析人士罗列了三大原因。第一,年初冲开门红,早放早受益。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有较大的业绩考核压力。经济下行,不良贷款逐渐暴露,银行如果不希望利润增速太难看乃至负增长,就会想尽办法提高收益。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部门认为,早放贷早受益属于最为传统的提高收益方式之一,只是今年被用到了极致。
第二,大量储备项目在年初投放。去年下半年积累的政府平台贷款、专项金融债的配套贷款以及居民的按揭需求等,都在年初集中投放。
某国有大行对公业务人士对记者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创新高,我觉得PPP项目贷款有很大贡献,毕竟去年没有这一块;棚户区改造这块蛋糕也很大。这类贷款有政策支持,如果所在地政府财政收入有保障,放出去的贷款是比较安全的。”
第三,1月份人民币贬值预期一度较强,部分企业将美元债务转换为人民币贷款,以收缩外汇风险敞口。从数据来看,1月份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727亿元。
新增贷款高,派生的货币多,自然推高M2增速。到1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4%,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新高。不过有分析指出,今年1月份M2走高的原因是去年1月份的基数较低。
2月份数据或将回落
多个因素合力使1月份多项金融数据创历史新高,但持续性堪忧,多数市场人士预计2月份开始数据将重新回落。
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表示:“储备项目集中释放过快,后续就会面临增长乏力。居民的按揭贷款也在1月有所冲高,而政府目前通过各项政策刺激居民买房,房贷还会在高位,但类似的高增速很难再现了。”
他还指出,从基层情况看,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较高,没有担保不敢放款,实体经济贷款的有效需求还是不足的。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等小银行,由于政府储备项目不足,信贷增长事实上是比较缓慢的。外币融资转本币也不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增加的迹象,不是新增融资需求,只是货币形式的替换。
1月末狭义货币M1的余额同比增长18.6%。中金公司固收研究部认为,去年下半年财政存款的超季节性和超赤字水平投放、专项金融债的配套贷款和大量城投平台贷款的集中投放等因素,都推升企业活期存款走高。但由于反腐和项目质量不高等原因,企业在项目投资和资金运用的进度是比较慢的,很多资金只能趴在活期账户上。M1高并不意味着经济强劲,只是政策刺激结果的一种体现。
央行在去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指出,本国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容易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在开放宏观格局下,货币政策应有国际视野,要更加关注货币政策对资产配置、经济动态均衡的影响,要注意到这些影响最终都可能表现在跨境资金的流动上。
莫尼塔研究宏观主管钟正生认为,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总需求的“适度扩张”才是政府希望看到的。当前经济低迷和产能过剩格局依旧,金融数据却“逆势”飙升,不管从后续为货币政策留有余地的角度说,还是从需要时间观察金融向经济的传导效应来看,宽松货币料将沉寂一段时间了。
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团队认为,预计从2月份开始金融数据将重新回落。3月份将公布1、2月份合计经济数据,预计工业增加值将有所回落,考虑到2月份的金融数据也将高位回落,货币政策可能从3月份之后逐步增加放松力度。
- 专家称贷款高增长难持续 降准降息预期推后
- 央行主管报纸:人民币资产是正利率国际避险工具
- 央行主管报纸: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短期无忧
- 1月金融数据大幅超预期 可持续性存疑点
- 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万亿元 增量超4万亿
- 多地扎堆推礼包为企业减负 养老保险费率现下调
- 上月人民币信贷投放创纪录 2.5万亿元能让A股
- 专家:宽松货币政策将继续加码 稳增长需投资挑大
- 五因素导致1月新增贷款暴增 利率下行趋势明显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