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继今年上半年PP租车曝出裁员消息后,又一家裁员的P2P租车平台,车辆共享行业由“疯狂烧钱”转向收缩。同时有分析人士指出,不断曝出的平台丢车盗车问题,已折射出P2P租车模式正在遭遇的危机和绕不开的死穴。
裁员50%公司回应称系正常优化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宝驾租车将实施裁员,员工总数从600多人裁到300多人,裁员主要集中在广告、营销、运营等部门;同时分公司的地推人员全部裁掉。
对此,宝驾租车高级市场总监沙松亮向中国网财经证实,确实有将近50%幅度的裁员,但并不是“即将”裁员,而是“已经完成”,裁员自今年8月底、9月初就已经开始。沙松亮称:“这是正常的人员优化,公司发展到新的阶段,对人员上也有一个新的构架。”
随着6月股灾降临,资本遭遇寒冬,宝驾租车的B轮融资计划受到影响而推迟数月。有媒体报道称,融资计划推迟所引发的资金紧张,是宝驾租车宣布裁员和停止扩张的主要原因。对于“资金链紧张”的说法,沙松亮表示否认。
丢车盗车频现国内车辆共享市场尚不成熟
宝驾租车成立于2014年3月,倡导“汽车共享模式”,即在租客和私家车主之间搭建一个在线的通过地理位置就近找车、分享车辆座驾的平台,即时地连接有租车出行需求的租客以及附近分享的座驾及其车主,私家车主可以将闲置车辆租借给亟需用车的租客,并且获得额外收入。
这种“汽车共享”理念曾颇为流行,被认为是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的有利手段。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种理念付诸实践,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在这种“共享模式”下,丢车盗车事件频发。据媒体从北京市海淀检察院获悉,自今年以来,该院已查处租车诈骗案件近20起,其中利用互联网租车平台进行租车的诈骗案件比例达到90%,涉及多家大型租车公司。
日前,北京两名车主将宝驾租车告上法庭,称自己将座驾通过宝驾租车平台出租,但两辆汽车至今未能收回。车主称是看到宝驾租车广告说会严格验证租客的个人身份和信用,才将车通过宝驾出租的,但在追要车辆时发现租客有诈骗前科,且其提供的银行卡信息经调查也未使用过,因此车主认为宝驾没有做足检查。
宝驾租车则认为自身只是一个平台,车主通过平台盈利,就必然要伴随一定风险,交易中的诈骗情形,不属于公司的赔付范围。有报道称,宝驾租车昨日晚间发表声明,称由于两名车主向媒体进行了不实、不当的陈述,引导部分媒体未客观报道损害了公司的名誉,于今日正式向两人提起诉讼,要求两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道歉及赔偿由此给宝驾租车造成的商誉损失。
责任纠葛不清难认定
北京市律师协会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学辉在接受法制晚报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法律未明确规定平台的责任,但作为专业公司应承担必要的保障责任,从法理上讲,租车平台作为第三方,对车辆使用负有监督责任,对租客的资质也有审查义务,应严格核实租客身份,对其个人消费信用等进行审查。同时,租车平台从租车交易中收取服务费用,属于商业牟利。如果租车平台对租车人把关不严,没有要求租车人提供充分担保,致使车辆损失,应负主要责任。当然,如果车辆丢失,车主自身也应承担次要责任。
类似这种丢车盗车事件以及责任纠纷在国内车辆共享市场并不少见,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国内缺乏完善的征信体系,这对于共享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障碍。沙松亮也坦承国内共享市场并不成熟,但他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仍表示乐观。
据报道,自今年以来,海淀检察院已查处租车诈骗案件近20起,其中利用互联网租车平台进行租车的诈骗案件比例达到90%,涉及多家大型租车公司。犯罪嫌疑人在互联网租车平台上租下目标车辆,取车后通过同伙将承租车辆上的GPS信号系统拆除,将车辆以抵押或者直接变卖的方式在北京周边快速销赃。
烧钱大战难持续告别被资本捧坏的年代
“车辆共享”平台曾经是资本的宠儿,各种线上线下的“烧钱大战”,令网友们在享受福利的同时也感叹企业的疯狂。
宝驾租车CEO李如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曾表示,资本市场尚好时,几乎每一家公司账上都有大把的钱。李如彬称之为被“资本市场捧坏的年代”,当时他看账上那么多钱,就着急。觉得每天花钱太慢,催促下属说:“你们赶紧花出去啊。”大家天天研究怎么花钱,怎么做补贴。最疯狂的时候,一天光是营销费用,就高达五十万。
但是股灾突如其来,资本寒冬慢慢显现,现金压力之下,各家平台都开始反思曾经疯狂的烧钱模式,转而收缩以期顺利度过寒冬。宝驾、PP、凹凸先后撤下百度竞价排名;Cocar于今年7月正式宣布暂停租车服务;今年4月还有消息称PP租车裁员超过600人,比例接近50%,对此PP租车官方回应称,是公司业务发展中正常的人员流动。
- 标普再度下调大众汽车评级 排放作弊丑闻将拖累业
- 易到用车市场占有率仅剩个位数 被质疑榨司机收成
- 为何大众不把美国市场的补偿办法推广至欧洲?
- 本田拟延长职工退休年龄为5年 工资为原先的80
- 滴滴专车年前将突破400城 拟正式上线快车拼车
- 滴滴烧钱大战不能停 欲推快车拼车踢馆拼车市场
- 日照钢铁官方已发布声明 澄清减产减员传闻
- 保时捷谨慎布局中国:战略提速国产并非明智之举
- 大众中国转身:或从大象到兔子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