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率网分析师闫自杰认为,三季度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和收益水平都出现下滑,首先是货币政策宽松,但实体经济去产能、调结构的阵痛期还将持续下去,银行理财在资产端难觅高收益投资渠道,收益下滑趋势仍将延续;其次,利率不断下行,部分理财项目可以通过寻找更低成本的资金进行提前还款,造成部分中长期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投资者需要重新进行投资。在利率持续下行的情况下,投资者还需关注此类风险。
三季度以来,理财产品整体发行量持续缩水,尤其是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发行量缩减明显,城市商业银行的发行总量虽有所下降,但占比却持续攀升,9月首超四成。
业内人士分析,在实体经济中缺乏优质投资标的,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总量下降显著。此外,在经历了前期股市的震荡之后,银行理财进入股市的资金急剧缩减,银行在这方面的投资也更加谨慎。当前,优质的项目炙手可热,项目端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去降低资金成本,所以即使有较好的项目,也很难获得较可观的收益。因此,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动力被削弱,整体发行量的减少在情理之中。
“产品发行数量规模上城商行占比的不断攀升,主要同银行理财的转型有关。”闫自杰分析,部分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正在进行理财产品的转型,缩减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逐渐向开放式理财转变,而多数城商行理财产品业务起步较晚,在人才储备、风险把控、投资能力等方面暂不具备大规模转型的基础,这是造成目前这种分化局面的主要原因。
面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持续下跌,高收益产品逐渐淡出银行理财市场,根据统计数据,9月只有50款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超过6%,4%-5%收益区间的产品数量增多,几乎达到当月发行总量的一半,预计未来会进一步增加。
专家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会有较长期限的低利率时期,投资者要适应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进入低收益区间。就目前的投资市场来看,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的预期收益普遍较大幅度下滑,但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仍相对较高。业内人士建议,对于偏保守的投资者来说,如果对流动性要求不高,选择部分较高收益的中长期产品进行购买,是现阶段比较理想的稳健投资渠道。
- 收单外包市场乱象难止 央行发加急文件责令整改
- 保费淡季不淡:与部分理财资金流入有关
- 逾5000亿财政产业投资基金助力产业转型提速
- 本月上市银行三季报将集中披露
- 证金现身多家上市公司三季报 哪些股成新宠
- 大商所成全球最大化工焦煤焦炭铁矿石期货交易所
-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全国铺开 盘活商业银行信贷资
- 证监会:部分机构前期自查中漏报涉嫌配资账户
- 证监会:6方面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