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乳制品价格重要风向标,恒天然拍卖价连番大涨是否意味乳业“回暖”?对此,乳业专家宋亮告诉本报记者,此乃“暂时假象”,属于恒天然“釜底抽薪”的招数,就消费市场而言,短期内疲软局面不会改变,中国消费者不必担心多掏牛奶、奶粉钱,而个股三季度业绩仍会出现明显分化。
恒天然减产推价格上涨
记者留意到,此番恒天然拍卖价再涨,是继8月18日,涨幅14.8%;9月1日,涨幅10.9%;9月15日,涨幅10.9%后,第四次拍卖价格呈增长趋势。“在涨价的同时,也应关注到恒天然在不断减产,正在实施削量换价的策略,以努力追求财报好看。但这种通过减产刺激推动价格上涨的招数,缺乏实际动力,短期有效却不能带动其他主产区奶源一起涨。”宋亮告诉记者,恒天然主要供应方为中国、印度、东南亚多国、中东以及非洲部分国家,总体而言,这些国家目前都处于需求偏弱的状态中,订单量并不高,所以看似全球乳制品拍卖价四连涨,实际属于恒天然“自娱自乐”成分居多。
为追求财报好看、利润增加,恒天然已陆续放出“减产”、“裁员”、“压低收奶价”、“下调股东分红预期”等大招,其背景还在于今年全球奶源供应过剩、奶价不断探底,自身经营承压局面下,其不得不采取多种措施以拉升业绩。而记者留意到,恒天然此前发布的2014/2015财年下半年财报数据并不难看,在收入同比下滑15%情况下,税后净收益达到5.06亿新西兰元,其净利润出现了183%的高增长。在宋亮看来,这种情况出现并不能算业绩向好,而应归功于其不断削减成本。
国内奶价稳中有升
昨日记者获悉,根据农业部对全国生鲜乳主产省价格定点监测发现,国内奶价稳中有升。数据显示,9月份第4周(采集日为9月23日)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3.45元/公斤,比第三周上涨0.6%,同比下降12.0%。9月份第5周(采集日为9月30日)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3.45元/公斤,与第四周持平,同比下降11.8%。
对此,宋亮表示,九月以后,国内原奶价格有所回升,这说明各种措施在起效果,有利国内奶农恢复生产动力和信心;而欧洲奶源依然由于“井喷”而供过于求,目前价格平稳。“总体而言,无论新西兰、欧洲还是国内原奶价,全部都处于历史低位,只是新西兰营造出了短期的连续向上行情而已。”宋亮认为。
消费升级扩容不易乳业股三季度仍分化
在专家眼中,努力去库存仍是当下乳企主旋律,为此包括不少一二线品牌仍得放下身段,继续开打“价格战”,但消费者却明显冷眼旁观,很难因价格诱惑而喝奶量猛增。“消费行为的改变、消费升级的实现都要假以时日,对中国人而言,尤其是牛奶消费基础薄弱的一些省份,短时间内通过促销等方式让家庭、个人爱上喝奶,并不是件容易事。”一位行业观察者告诉本报记者,热爱喝奶的人通常对价格不太敏感,不爱喝奶的人,低价也难撼动,所以超市价格“肉搏战”惨烈同时却难使市场蛋糕迅速扩容。
乳业股三季度表现会如何?对此,该观察人士分析认为,阵营分化仍将明显。“伊利、蒙牛、合生元的总体表现较被业界看好;光明、贝因美、雅士利、三元较为令人担忧,有的是表现中庸,有的是短板明显,有的是大本营失守,还有的则是高附加值明星产品迅速遇冷。”其认为。
在该观察人士看来,感兴趣的投资者仍可适当布局乳业股,总体来说该板块估值安全边际依然较高。“但好坏还看各家经营。”其提醒称。
- 玉米价格下跌降低养殖成本 猪肉有望结束6连涨
- 食药监局:白酒生产企业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 最严食品安全法今起实施 平台未尽责最高罚20万
- 中美食品智慧谷伊利主导 中美农业合作再下一城
- 8月进口葡萄酒量涨价跌 张裕中粮纷纷出海并购酒
- 全聚德月饼放弃散装走高端 部分小超市因利薄不再
- 黄酒市场萎缩消费老龄化 半数瓶装酒售价不足50
- 港媒:中低价月饼销售火爆 散装更受青睐
- 数百吨假盐流入广州市场 城郊粮油站成“重灾区”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