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国务院再次强调扩大重点领域投资,在此背景下,股市的繁荣和融资功能的发挥对经济的贡献意义更大。
去年,国家发改委推出了七大工程包和六大消费工程,而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在此基础上,积极筹划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等4个新的工程包,以期收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增加公共产品、增强发展后劲一举多得之效。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务院再次强调扩大重点领域投资,在此背景下,股市的繁荣和融资功能的发挥对经济的贡献意义更大。”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1266.9亿元,同比增长11.4%,2015年累计额已达17.12万亿元。其他重要数据显示经济小幅回暖,5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增长6.1%。国内需求方面,零售表现抢眼,同比增长10.1%。
从行业角度看今年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2015年前5个月,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平均增长率最高,达33.17%;其次是农林牧渔业,达29.63%;再次是水的生产与供应业,达26.33%。
值得一提的是,运输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平均增长率为21.92%,铁路运输业为18.63%,道路运输业为23.13%,均处于上游水平。由此可见,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增加的4个行业工程包可谓“正逢其时”。
从投资规模的角度来看,截至今年5月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为4213.25亿元,占比2.46%;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为70802.37亿元,占比41.35%;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为96229.79亿元,占比达56.19%。
此前,据浙江省发改委主任谢力群透露,2015年,稳增长的“七大工程包”包含420多个项目,预计投资超过10万亿元。这“七大工程包”包括粮食水利、交通、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服务、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清洁能源、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据上述资深市场人士预计,加上当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新部署的“四大工程包”,稳增长的11个重要抓手所拉动的投资总额有望突破15万亿元。
有消息称,在国家发改委近期批复的数千亿元基建项目中,就包含3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地方城轨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全球消费品是“中国制造”,但这些消费品的品牌、生产的装备,却绝大部分来自国外。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再依靠廉价劳动力确实难以为继。但在装备制造行业,中国还有巨大的优势。”李克强总理说,“如果中国制造从消费品转向中国装备,就能真正推动中国经济大大升级,进而迈向中高端。”
在当天的会议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提出希望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李克强回应道,技术改造主要应由企业去投资,政府投入只应起“药引子”作用,还不能“打水漂”。
据记者了解,2014年,国家发改委推出了80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营运的示范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交通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工程等多个领域。80个项目中,有49个吸引到民间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达到了64.1%,增长18.1%,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整体幅度。
据记者了解,今年国家发改委掌握的中央预算内投资4776亿元,不到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
“更重要的是,用我们所掌握的预算内投资来撬动社会投资,就是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基金、信贷、保险各种投资公司合作,一起来参与投资,加大投资的规模。”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说。
李克强最后强调,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是推进“中国‘智’造”。“集众智者成大事”,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十几亿人层出不穷的新鲜点子,激发市场活力,真正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按照申万一级行业标准来看,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有98家属于交通运输业,其中13家属于现代物流业,10家属于公交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现代物流业中,飞马国际、瑞茂通、澳洋顺昌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居前,分别为6.48%、4.69%、3.65%。而公交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富临运业、南京中北、江西长运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排名前三,分别为5.27%、5.19%、2.39%。
- 稳增长工程包“七变十一” 有望拉动15万亿投资
- 通州“副中心”建设启动 交通建设投资将加大
- 商务部:推动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合作项目
- 京津冀规划纲要已下发 产业转移或有调整
- 20省2014年平均工资解读:北京最高 河南垫
- 1000公里快线将连接京津冀 总投资额超千亿
- 7月起调查失业率范围将从65城扩至所有地级市
- 地方稳增长持续加码 政策清单指向五大领域
- 媒体:国企改革意见两月内下发 改革全面铺开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