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调查失业率真正变成权威数据。”6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要求,很快得到国家统计局的回应。
6月12日,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高级统计师张志斌表示,国家统计局将尽快建立健全制度,尽快将全国劳动力调查付诸实践,按照国务院部署,尽快向社会发布完整数据,把调查失业率变成可靠依据。此外,张志斌透露,5月份大城市调查失业率仍为5.1%左右,比上月有所下降。其中非农户籍失业率和青年失业率降幅较大,是5月份就业情况的两个突出表现。
据悉,7月起,劳动力就业调查范围将从65个大城市扩大至全国所有地级城市。
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5.1%左右的调查失业率,反映就业形势较好,调查失业率的公布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为宏观调控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依据。
5月调查失业率环比下降
张志斌透露,根据国家统计局月度劳动力调查结果,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初步统计,5月份大城市调查失业率仍为5.1%左右,比上月有所下降。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吕学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5.1%左右的调查失业率“很不错”。从国际上来说,7%的调查失业率是一个警戒线,7%以上则说明经济有问题。
吕学静解释说,调查失业率过高,说明社会失业人员过多,企业用工生产等将出现问题,必然经济不振。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曾向记者表示,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国家,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5.5%就算正常。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官方使用的失业率数据,仍是由人社部负责统计和发布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即登记失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
其弊端也逐渐凸显。一方面是因为登记失业率和社会保障挂钩,而为领取失业金来进行登记的人只是失业人员中的一部分,因此该数据指标覆盖范围不全面,并不能完全反映失业情况;另一方面,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稳定,不能精确反映失业的真实情况,因此也就无法观察就业跟随经济波动的变化情况。
在此情况下,近几年,采用调查失业率的呼声开始越来越大。所谓调查失业率,是通过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计算出来的,既不限定调查对象的户口,也不要求单向地主动申报登记。
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基于抽样调查采集而来的调查失业率数据,除了能够更好地监测就业状况、为宏观调控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依据之外,更与经济增速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年5月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到,下一步将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公布调查失业率应成常态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一般采取基于抽样调查的调查失业率反映就业状况。李克强总理也表示,“很多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跟着调查就业率走的。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就业指标同样至关重要。”
潘建成解释说,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主要目的有三:一是是保持经济增长保持在正常的区间之内,让波动不要太剧烈;二是保证通货膨胀在适度的区间之内;第三是宏观政策也要保证就业是比较稳定的。“这三者之间是密切关联的。过去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用于保证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合理,以此把握宏观政策的尺度与节奏。”但潘建成指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对于失业率的全面检测在目前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增长慢了一点,但只要就业是稳定的,就没有必要采取非常强劲的刺激、扩张政策。使得我们的宏观政策更加稳健,更加有针对性。”他说。“调查失业率的数据一定要真实!”吕学静强调说,调查失业率的公布应该成为常态,为确保准确性,要把调查失业率数据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应该确定统计范围、调查时点,以及明确界定是否为失业的标准,并且在向社会公布调查失业率数据的同时,要将上述信息也予以一并公布。
张志斌介绍说,自2014年11月份以来,国家统计局积极推进就业统计的改革和完善工作,主要是劳动力调查范围将从65个大城市扩大至全国所有地级城市,调查频率为月度,调查样本为12万户。“今年7月份开始,我们将开始进行试调查,1.5万名调查员在每个月10~14日,走进千家万户,调查登记就业、失业的信息。”张志斌说。
据了解,由于“十三五”规划将淡化经济增长指标,就业率有望成为“十三五”期间调控目标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稳定物价、平衡外贸,四大宏观调控指标在一国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各有侧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首要目标,在物质财富十分匮乏的国情下有一定的合理性。跨入中等收入门槛后,经济处于换挡期,消化长期积累的过剩产能,调整产业及技术结构,将使各类就业问题凸显。
- 地方稳增长持续加码 政策清单指向五大领域
- 媒体:国企改革意见两月内下发 改革全面铺开
- 国企改革提速号角吹响 央企重组将增多
- “日资撤离中国”背后 :高端制造业扩大投资 低
- “十三五”规划初稿十月完成:将冲刺“两个目标”
- 稳增长将着力基建与货币 新增贷款有望反弹
- 国资委再强调:效益下降的中央企业工资总额必须下
-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将发 津冀承接八大重点产
-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花多少钱? 6年投资或达1.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