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明确,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中国制造2025》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解读】
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明确9项战略任务
《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明确,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平安证券分析师表示,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十年最强音,即中国版工业4.0,将成为未来贯穿行业全局収展的又一投资主线。其主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云联网+传统工业的融合有望成为中国新一轮制造収展的制高点,将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变。A股中新时达、沈阳机床、蓝英装备、机器人等中国制造概念股,近期值得重点关注。
工信部解读中国制造2025:已成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十二五”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国制造业始终坚持稳步发展,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主导力量,我国制造业肩负着由大变强的新历史使命。
一、我国制造业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
近十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从国内看,建国60多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2014年的35.85%,增加了1倍多,促进我国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从国际对比来看,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关键领域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社会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8318亿元,比2008年增长2.7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08年的0.61%增加到2013年的0.80%。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拥有科技机构5.2万个,比2008年增加了1.87倍;规模以上企业共申请专利53万件,是2008年的3.4倍。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创新要素在总量上逐步接近世界前列,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产业总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正在由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转型。2014年,我国全社会R&D经费投入13312亿元,占GDP比重达2.09%,是2008年4616亿元的2.88倍;按照汇率计算,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
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围绕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这一主线,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大技术改造和提升工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取得积极成效。一方面,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智能制造、高速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超过10%,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29.5%,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占海外市场的份额达到40%,国产品牌智能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电力、煤炭、炼铁、炼钢等21个行业均完成了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国共淘汰电力落后产能544万千瓦、煤炭14578万吨、炼铁618万吨、炼钢884万吨。
制造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制造业内部结构也逐渐优化,先进产能比重持续上升,低端落后产能不断淘汰。按照目前标准,我国低端落后产能已经基本淘汰完毕。下一阶段,要不断提高标准,加快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我国制造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四、工业资源能源消耗强度逐步降低,绿色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工业紧紧围绕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目标,狠抓工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取得了积极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6%,实现节能量7.5亿吨标准煤,以年均6.98%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1.57%的工业增长。“十二五”前四年,我国工业能耗累计下降21%,工业水耗累计下降28%左右,基本实现“十二五”预计目标。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废水循环回用等关键成套设备和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推进工业节能减排责无旁贷。近年来,工业领域节能减排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六大重点耗能行业技术改造工程,电机能效提升计划,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等,促进工业节能减排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下一步,要不断破解传统的粗放式工业发展方式,通过技术工作和结构调整双轮驱动,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工业绿色清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五、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工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转型升级的总要求,推动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一是企业兼并重组效果逐步显现,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2014年6月,我国汽车销量前十名的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达90%,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2013年水泥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37.8%,较2010年提高了12.7个百分点;平板玻璃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53.5%;电解铝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68%。二是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2014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4%和10.6%,分别高于东部地区0.8和3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困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进入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长期粗放发展之后,我国制造业发展将越来越具有“爬坡”和“登山”的性质,即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必须向上走,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跃迁和攀升;否则,庞大的产业大军将拥挤在低洼地中,面临“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的风险。面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新情况新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肩负起支撑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
【投资】
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工业4.0重回风口(附股)
广发证券看好今年工业4.0的投资机会,估计工业4.0投资机会将贯穿全年。但是需要注意相关标的的风险,特别是并购标的的质量。工业4.0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机器人只是其中一个通用的基础平台,还包括工业软件、智能机床、传感器、机器视觉、激光和工业通讯等。从机械行业的角度,推荐东方精工、科远股份和机器人(数字化工厂),亚威股份(机器人和激光),京山轻机(机器视觉),建议关注佳士科技、软控股份、海得控制、天奇股份、金明精机和博实股份等。
平安证券分析师表示,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十年最强音,即中国版工业4.0,将成为未来贯穿行业全局収展的又一投资主线。其主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云联网+传统工业的融合有望成为中国新一轮制造収展的制高点,将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变。A股中新时达、沈阳机床、蓝英装备、机器人等中国制造概念股,近期值得重点关注。
中国制造2025主攻智能制造A股投资机会显现
国泰君安认为,“中国制造2025”勾画出了制造业未来10年发展蓝图,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中国制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主攻方向。在此带动下,国内一大批制造业公司将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给A股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相关上市公司可关注机器人、海得控制、东土科技、宝信软件、劲拓股份、宝利来、中航重机、银邦股份、天奇股份、美亚光电、环旭电子、长城汽车等。
- 国内机器人产业悄然崛起 倒逼外资产品降价
-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应稳住中高速
- 中国中车海外策略转变 高铁产业链谋向全球采购
- 国务院部署“中国制造2025” 10大重点行业
- LED企业去年集中度低制约增长 增长预期落空
- 我国装备制造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超30% 经济迈向
- 铁路装备已成中国出口新增长点 平台形成三大框架
- 我国铁路设备出口实现6大洲全覆盖
- 企业数量已超4000家 疯狂机器人现产业泡沫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