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首发汽车战略:只做平台,不涉垂直业务
2015-4-23 11:36:5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阿里巴巴刚成立汽车事业部不久,又于4月22日首次发布了其汽车战略。阿里集团副总裁张建峰表示,将调动阿里系资源,为汽车产业链企业打造线上平台。
称只做平台,不涉垂直业务
22日,阿里首度对外明确解读了有关汽车的战略布局,宣布联手整车、二手车、本地服务等企业,围绕“车主+”整合资源。宝马、捷豹路虎、别克、丰田、雪佛兰、米其林、马牌等40家企业宣布成为首批战略合作伙伴。
张建峰表示,在大数据时代,阿里巴巴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精确接触和影响6000万名车主。通过用户在平台上实际购买行为,了解到消费数据。
他还对到场合作伙伴表示:“阿里今后坚持只做平台,不会涉及垂直业务。”
据了解,2012年大淘宝汽车业务成交额为129亿元,2013年为224亿元,提升73%,2014年为396亿元,提升77%。
今年已在汽车领域发力
今年起,阿里已显现出在汽车领域集中发力的势头。2015年4月,阿里宣布整合旗下汽车相关业务,成立了阿里汽车事业部。旗下淘宝、天猫和聚划算将分别主打汽车后市场服务、整车市场和团购。
此外,更多阿里系成员也将加入进来,由阿里妈妈、蚂蚁金服、阿里数据等提供线上营销、金融服务、大数据支持等。高德团队负责围绕车联网第一大应用导航进行产品开发。
俞永福:中国难出特斯拉
“我们对于互联网汽车产品有一个基本判断,在中国,比较难以独立做成功一款特斯拉模式的、绝对的互联网汽车。应选择互联网企业与汽车厂商合作的道路。”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高德总裁俞永福表示。
3月12日,阿里、上汽宣布共同出资10亿元设立“互联网汽车基金”,并组建合资公司,有望2016年上市首款互联网汽车产品。
俞永福同时从车联网产业链角度,对阿里汽车战略有一个更为清晰易懂的梳理:第一,以电商业务单元为核心,打造汽车电商平台。第二,产品应用体系上,前端主攻导航,后端延伸通讯计费等解决方案。第三就是打造自己的互联网汽车产品。
阿里生态圈各有“车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昨日的开放论坛中,包括汽车事业部、以及蚂蚁金服、阿里数字娱乐事业群、高德软件、阿里云以及阿里妈妈在内的阿里系各个业务高层悉数出席。一位与会的4S服务商代表向记者透露,目前汽车产业链的公司最关心阿里系各个板块的资源联动能为传统的线下汽车业务带来哪些增值机会,这也是决定公司是否愿意牵手阿里合作的关键。
而根据阿里巴巴集团零售事业群总裁张建锋昨日透露的汽车领域布局计划,截至2015年初,阿里已经有三大平台介入汽车的业务。在阿里生态圈中,淘宝将定位为最大的车主市场和线上汽车后市场;天猫定位则是最大的线上整车市场,最大的线上汽车首发平台;而聚划算将打造最大的汽车团购和品牌事件平台。
此外,阿里汽车还将和蚂蚁金服合作,推出余额宝购车,下一步会考虑信用购车、租车等产品;和阿里妈妈合作,尝试精准营销、全互联网推广;和阿里数据合作,以汽车观象台(数据产品)数据对消费者精准洞察。除此之外,后续包括YunOS、优酷土豆、高德等应用也将接入进来。
最关键的是线下整合
张建锋表示,阿里巴巴成立汽车事业部,整合了B2C、C2C、团购、一淘等力量,但都只是对消费端流量的整合,但最关键的整合是希望把线下所有的服务的站点,包括快修、快保的站点整合进来,给这些公司带来流量和机会,也希望通过线下公司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而在现场发布的一张“汽车业务大图”显示,围绕着车生活,阿里“互联网+汽车”规划将基于车型的生命周期,涉及新车、二手车、商品服务、本地化服务等各个层面。王立成坦言,“我们整理了汽车消费者的16个场景,从车海淘、汽车金融、汽车用品、4S保养,加油违章查询、代驾等,这16个场景我们会分阶段实现。”
另据透露,阿里汽车还在规划一款管家型用车养车APP的“汽车生活”,并将与YunOS智能车载系统无缝对接,比如通过汽车的LED屏幕或者激光抬头显示系统,引导用户更合理使用或养护汽车。而当用户想换车时,基于阿里汽车的大数据及智能车载平台,在阿里汽车上的购车、用车、保养和维修等行为都已云端记录,车主还可以“一键卖车”。
“阿里汽车事业部的目标,是要降低车企营销成本,让卖车更精准、更高效;要让消费者更快速的找到符合需求的汽车,而且更便宜、决策门槛更低;最后,要让汽车本身更易用,让有车生活更加美好。”王立成表示。
- 三星:月底在韩国推出指纹支付
- 预测:诺基亚最早明年重返手机市场
- 机构:AppleWatch毛利率超60% 苹果
- 中石化联手阿里云升级业务 下月启用自建云料
- 上海互联网 拥有怎样的困惑与雄心?
- 挪威:2017年彻底关闭FM广播
- 天河二号被禁购内幕:美嫉妒中国超算
- 苹果可能要造汽车五大理由解读
- 诺基亚和阿朗联姻:从两强争霸到三足鼎立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