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放开多套房贷款 首付5成即可
2014-10-11 9:00:53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四大行表态
工农中建相继发文“执行新政”
二套房可贷七成,利率最低7折
[建设银行]
9日晚,建行总行在其官网率先发布公告,将执行房贷新政。建行公告称:对无个人住房贷款记录或者已结清购房贷款,名下无住房的家庭,申请贷款购买住房,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对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贷款购买住房,可参照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具体操作由各地分行掌握。
根据建行公告,“首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为三成,贷款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
扬子晚报记者昨天采访了建行江苏省分行及南京营管部,两者都表示,省分行以及市分行将按照总行发布的信息进行操作,各家银行根据借款人购房等情况区别对待。
[中国银行]
昨天下午,中国银行总行也发布内部文件,称从10月1日起,中行对于贷款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的家庭,以及拥有1套住房且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家庭,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0%,贷款利率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具体由各分行根据风险情况自主确定。
对于2套房及以上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以及异地购房者,中行将授权各分行在已取消或未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根据借款人偿付能力、信用状况等因素审慎把握并具体确定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水平。
[工行农行]
也是在这两天,工行、农行也相继发布房贷细则,按央行新政策执行,内容表述与中行、建行相似。
实施情况调查
邮储已放开三套及多套房贷款
扬子晚报记者昨天从南京我爱我家(房产中介)工作人员出示的银行政策变动信息上看到,邮储银行在对还清贷款的二套房购房者执行首套房3成首付和基准利率之外,又放开了三套及多套房贷款。
邮政储蓄银行发给中介的政策信息上称,邮政储蓄银行对名下有2套房及以上住房,并已全部结清相应贷款的,在购买普通住宅,最低首付5成,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
据我爱我家市场部经理胡涓娟介绍,邮储银行对多套房贷款利率的准确表述是,相应上浮5-10%,但可以视客户资质调整。
这意味着邮储银行成为南京首家具体落实央行放开多套房贷款政策的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从邮储银行发给房产中介的资料上看到,该行针对外地人的贷款政策也做了调整。外地人在南京有正常工作且收入证明和流水相匹配的就可以做贷款,无须看“一年的社保或税收”;外地人在外地工作但要在南京买房的,只要是正规单位而非个体户,也可以凭收入证明和流水来办理贷款。
中介称兴业银行已“口头放开”
扬子晚报记者昨天从南京链家(房产中介)权证部了解到,兴业银行目前已口头放开了二套房贷款,条件也是无贷、首付三成、执行利率基准。中介已经得到该银行的回复,目前可以办理这种房贷。只不过,因为限贷放开的时间过短,目前还没有第一个交易客户走到这步程序。
扬子晚报记者昨天致电兴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对方答复称尚没有接到总行通知,依旧按照原政策执行。
但记者拨打兴业苜蓿园支行、鼓楼支行以及城东支行信贷部门电话咨询时,得到的答复是,符合条件的二套房,可以按照首付三成,基准利率进行贷款,建议带上相关证件,现场进行确认和资料认定。同样是兴业银行的支行,江宁支行、河西支行等则表示,现在暂无收到通知,还不能按照新政执行。
和兴业银行一样,各支行说法不一的还有农业银行。其官方口径及其信贷部均表示,目前尚无收到任何执行新政的通知。
不过农行一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在按照新政进行操作,对于已经还清首套房贷款的购房者,如果购买第二套房,首付三成,利率是基准利率。
多数银行表示尚未接到总行通知
近期,网上还疯传招行是率先执行新政的银行,昨天,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招商银行南京分行的有关人士,对方表示,网上信息属于误传,因为至今尚无总行通知下发,所以依旧按照旧政策执行。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还分别采访了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恒生银行、北京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的信贷部门,均表示暂无收到总部执行新政的通知,预计近期会有消息。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几天,不排除各银行省市分行相继出台细则的可能。
- 国务院会议部署推进六大举措 五大主题投资升温
- 多家国有大行执行房贷新政 出台具体措施
- 农行力推人民币GDR 央行:非常好的创新业务
- 新版政府投资目录将发布 中央核准项目再减四成
- 银行坏账创新高 钱被谁赚走了?
- 上海自贸区将允许外商进入盐业高铁等领域
- 一带一路建设方案望近期公布 着力打造经济走廊
- 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将落户上海
- 中央加速折旧政策 A股公司首年减税2333亿
国务院会议部署推进六大举措 五大主题投资升温
2014年1-8月四川省白酒产量数据统计
经济转型催热机器人产业 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