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中国产业信息研究中心 三胜咨询旗下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建峰化工遭遇页岩气定价难 公司盈亏将受影响

主题词:页岩气行业资讯 页岩气市场研究分析


建峰化工遭遇页岩气定价难 公司盈亏将受影响

  编者按:受美国页岩气成功开发影响,全球页岩气勘探开发呈快速发展态势。在我国,根据《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完成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60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000亿立方米,实现2015年页岩气产量65亿立方米,2020年力争达到页岩气年开采量为600亿至1000亿立方米。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我国天然气自给率有望提升到60%至70%,并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耗中的占比提升至8%左右。这将有助于扭转我国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并减少能源对外依存度。
  
  页岩气概念在资本市场风生水起,但国内首家页岩气商用大户却在用气半年后遭遇尴尬。
  
  3月10日晚,建峰化工(000950,SZ)发布2013年年报。作为国内首家大规模利用页岩气的企业,却因为原材料页岩气的获取价格一直无法确认,审计机构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该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并称页岩气定价将直接影响公司盈亏性质。
  
  建峰化工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公司页岩气仍在继续使用,重庆当地政府和公司都在和中石化方面积极谈判,但具体定价和时间都无法预估。
  
  “没有市场,怎么按照市场定价?”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表示,页岩气商用早期,根本没有形成市场,价格也没有市场参照,肯定很难谈下来。林伯强建议,政府应该适当介入指导一下定价,否则将影响页岩气的投资和开发。
  
  已预付页岩气款2.14亿
  
  建峰化工日前公布了其2013年年报。2013年建峰化工实现营收34.37亿元,增幅为3.45%;实现净利润727.78万元,同比下滑94%。主要原因是产品价格下滑、天然气价格上升所致。
  
  建峰化工自2013年9月开始使用页岩气,至今已有半年时间。按照国家能源局最新政策,页岩气出厂价格实行市场定价,而在实际商用中,高昂的开发成本和卖方市场行情让供气方与用户之间的价格谈判举步维艰。
  
  2013年,位于重庆页岩气开发区块附近的建峰化工主动与供气方中石化协调用气,建峰化工化肥装置从2013年9月15日起开始使用页岩气进行生产。到11月15日,公司“二化”装置供气全部由中石化涪陵焦石页岩气田供应。建峰化工也成为国内首家通过管道输送大量页岩气的用户,页岩气的使用也缓解了其天然气供应不足的问题。
  
  建峰化工年报中披露,审计机构认为,无法就页岩气结算价格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该事项对建峰化工财务报表可能产生重大影响,但不具有广泛性。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审计机构对建峰化工公司2013年度财务报表发表了保留意见。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建峰化工已累计使用页岩气1.19亿立方米,并向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川气东送销售营业部累计预付了页岩气款2.14亿元,同时参照相同地域天然气市场价格暂估了已使用的页岩气成本。
  
  建峰化工董事会亦同意上述审计意见,并表示虽然供需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短期内确有难度,但当地政府已提出页岩气当地使用的相关政策要求,供气方愿意与当地政府继续磋商。截至目前,页岩气供气较为正常,将在近期择机再次磋商。
  
  页岩气商用需尽快定价
  
  值得注意的是,建峰化工对于到目前价格磋商难以确定的原因并未披露。建峰化工内部人士表示,公司谈判并不具优势,页岩气价格根据政策标准,综合考虑运输、开发等因素,很难协商确定。
  
  对于建峰化工来说,这笔涉及2.14亿元左右的成本将直接影响公司盈亏性质。其年报显示,暂估成本价与预付款金额基本一致。如果最终确定的页岩气价格与暂估价格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对公司的净利润造成重大影响。商用页岩气的尽快定价对于建峰化工来说意义重大,而这对于目前页岩气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应该尽快确定价格,否则页岩气的开发利用将受阻。”林伯强认为,目前页岩气投资开发的规模还不够,成本自然低不下来,但如果商用受阻将进一步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3年10月,国家能源局公布的《页岩气产业政策》提出,页岩气出厂价格将实行市场定价。制定公平交易规则,鼓励供、运、需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引导合理生产、运输和消费。鼓励页岩气就近利用和接入管网。对于页岩气市场化定价,林伯强认为,目前页岩气刚刚进入商用,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市场机制,完全是卖方市场,价格由交易双方协商很难达成一致。
  
  林伯强建议,政府应适当介入指导页岩气定价,待市场发展起来,价格具有参考依据后,再由市场来定价。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