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PI分项来看,蔬菜是主要上涨因素,PPI并未传导至CPI。蔬菜是本月CPI的主要拉动因素,猪肉价格环比跌幅小于季节性和前值,也为CPI提供了正贡献。但需要关注的是,目前PPI并未向CPI传导,表现为CPI的非食品环比仅为0.1%;从历史上看,PPI与CPI非食品有很好的相关性,未来CPI非食品上行压力巨大。
CPI回升是全球性回升,中国不会成为例外。2016年以来,美国、欧元区通胀均呈现趋势性上行,美国CPI同比由1%上行至1.6%,PCE由0.8%上行至1.4%,欧元区HICP由0%上行至0.6%,日本CPI在10月之前一直为-0.5%左右,但10月也突然上行至正的0.1%。在全球通胀趋势性上行中,中国CPI上行难以避免。
与CPI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PPI。我们在10月的通胀点评中强调,中国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未充分反映在PPI之中,未来PPI会大幅上行,上述判断得到验证。PPI同比是趋势性回升,由2015年12月的-5.9%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上升至3.3%,且PPI同比已经超过了CPI,这是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信号。未来两个月PPI将继续上行,1月PPI突破4%几乎是必然。
GDP平减指数趋势性大幅回升,央行是否应该将加息作为一个可能的政策选项?回顾2014-2015年,市场呼吁央行应当大幅降息的一个重要逻辑是,央行不应当只看CPI,而也应当看PPI,当时的PPI由-2%一路下降至-6%,被认为时企业陷入“债务-通缩”螺旋的证据。央行在2015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回应是,“用CPI或GDP平减指数来测算实际利率水平可能要更合适一些”,首次明确将GDP平减指数纳入考虑。但事实上,GDP平减指数可以近似看做CPI和PPI均值,参考GDP平减指数也就相当于将PPI纳入考虑范围。
2013年四季度GDP平减指数为2.7%,2015年三季度GDP平减指数为-0.9%,这一过程中央行降息1.5%;2016年三季度已经回升至1%,不难预测四季度极大概率回升至2%以上,GDP平减指数较2015年三季度上升将近3%,这一过程中央行未调整过存贷款利率。如果看CPI,2013年CPI为2.6%,2015年CPI为1.5%,这一过程中央行降息1.5%,2016年CPI回升至2%,央行未调整存贷款利率。
如果假设央行的中性或稳健货币政策除参考通胀(CPI、GDP平减指数)之外,还参考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那么到今天为止央行大幅快速加息的条件确实不具备;但如果经济能够确认企稳(重点观察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而通胀已经趋势性上行,那么央行是不是应当考虑适度加息?
继续强调“股牛债熊”新时代,长期看好股市“健康牛”,长期看空债市。对股市而言,我们仍然认为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企业盈利将成为驱动中国股市长期健康牛的核心因素。对于债市而言,短期关注银行“负债短缺”的变化,这是此轮债市调整的直接驱动因素,其边际改善可能导致债市调整“中场休息”;但长期更应当看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这决定债券市场的长期调整远未结束。
- 专家预计明年人民币破7概率低 美元将高位盘整
- 2017年经济前瞻:货币稳健 未来政策将向防泡
- 媒体: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遭“非市场”阻力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2017年货币政策偏紧
- 人民日报关注辽宁去产能:职工普遍对企业心存依赖
- 连平: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仍存较大压力
- 11月经济预测小幅放缓仍处平稳区间 楼市限购效
- 11月份CPI今日公布 涨幅或微升继续维持2时
- 外汇储备余额连续五个月下降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