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在同时经历制造业升级、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比例增大等多重变化。经济数据整体稳定的数据背后,各个领域、各种产品、各类区域的此消彼长也在同时进行。
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压力是十分现实的。对中国经济应当抱有的期望也是可期的:30多年前制定的人口政策虽然对远期的中国经济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但从眼下中国面临的转型期来看,则利大于弊。而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是劳动力供应的高峰期,所以大萧条最大的特征就是导致失业的急剧增加。
由于适龄就业人口减少。一些重化工行业去产能形成的失业就是结构性的,可以通过转岗培训、异地就业等方式逐渐消化。在社会就业总体保持稳定的状态下,社会就不会发生全国范围内恐慌性的消费和投资的缩减,也就不会形成产能过剩——企业破产——员工失业——消费降低——企业破产的恶性循环。
中国互联网和服务业的结合看上去虽然缺乏科技含量,但商业模式创新的速度和潜力爆发性增长。这股由互联网行业、人才和思维所引领的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十分迅速。大量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因为带着“互联网”的光环,而义无反顾的进入以前他们根本不可能看上的服务业。服务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重化工行业下跌所带来的缺口。
通信、轨道交通、核电、装备制造、航空为代表的科技和高端制造行业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存在于多个领域,不会因为某些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遭受全面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地方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异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缓冲机制。尤其是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和东北,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人口结构都有着极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甚至超过了很多国家之间的差别。因此发生在某个区域内的经济危机未必会直接传到全国,而且区域性的问题也容易在全国范围内消化。
总体来说,我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来自于以上几点,最核心之处在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会在较短时间内由于重化工业下滑形成的缺口。对于中国经济的复苏的观察,需要一点时间。这个时间其实也并不很长。
- 经济不确性增加 资产配置是王道
- 评论:对中国经济不必过度悲观 也不能盲目乐观
- 评论:市场自发“放松”考验货币政策定力
- 新华社:警惕发达国家“泥足”拖累世界经济
- 周其仁:降低体制成本是中国走出经济困境关键所在
- 专家:中国经济仍在“筑底”供给侧改革是主旋律
- 宋国青:下半年总需求增速将回升
- 评论:高速差异化收费应以降费为目标
- 刘世锦:经济成功触底后会有反复 不会出现大反转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