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的专职司机,他们因高额的补贴获利而不断职业化,与此同时,乘客乘车的成本也大大的减少;滴滴、Uber不断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用户,获得订单而抢占用户。随着打车平台一轮又一轮的的补贴,用户习惯打开出行App输入目的地一键叫车,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司机也选择“顺路带一带”,出行市场上的司机用户和乘客用户用车的习惯逐渐养成,网络约车市场也逐渐走向成熟。
7月28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推出,承认了网络约车的合法性,国家从政策上保护网络约车。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约车价格“由市场决定”,本质上是由几家竞争中的用车App平台定价;而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也就意味着滴滴在网络约车市场上有绝对的定价话语权。
如今双方将共同占有中国网络约车市场接近90%的份额,在出行市场上的服务提供商越来越少,滴滴一家独大,出行市场不再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而是走向了垄断。
补贴少了,用户出行成本将大幅提高
滴滴出行CEO程维曾在专访中谈到:教育用户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最终会在经历体验差异化,彻底赢得市场之后结束。就像一场战争,双方在消耗战中不断进化,最终才能取得胜利。
显然,滴滴赢得了战争,教育用户已不再是滴滴关注的重点。
6月16日, 滴滴出行宣布已完成最新一轮股权融资,金额达到45亿美元。对于此轮融资,滴滴出行表示,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平台技术升级、大数据研发和运营、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和新业务等。
这意味着滴滴将不会在补贴上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滴滴开始着眼于盈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滴滴近半年来补贴力度的不断降低,司机将不会在补贴中获得高额的红利,而用户的出行成本将会大幅提高,用户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弱。
在用户的日常出行中,通勤和周边游是固定出行的场景,这个场景具有大量、集中,高频的特点;用户在这个固定场景中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的投入占整个出行成本的绝大部分,补贴较少后,用户在这一场景中的物质成本也将大幅提高。
我们不禁要问,后补贴红利时代,滴滴拿什么来服务用户?
互联网巴士或许是用户出行的新选项
互联网巴士是近两年新起的互联网出行服务,和滴滴、Uber的非固定出行场景不同,互联网巴士专注于乘客通勤、周边游的固定出行场景,为乘客定制出行的路线,像是众筹上下班和众筹出游,将通勤和周边游的两大固定出行的成本大幅的降低,价格上略高于公交,而获得的是旅游大巴般的体验。
滴滴公司也曾投资5亿元在这一垂直的固定出行的服务中,这一市场渐渐成为互联网公司争夺的热饽饽。然而这一市场和传统的出行不同,需要整合线下的线路资源,并具备科学规划的线路的能力。
据悉,目前互联网巴士市场上,线路开放最多的为小猪巴士的2500余条线路,从线路上来讲,小猪巴士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滴滴巴士也在不断发力,这一市场目前处于完全竞争的格局。
和滴滴Uber不同,用户对互联网巴士的固定出行具有一定的忠诚度,而且互联网巴士的出行成本较低,并能解决用户出行中的痛点,这或许是用户出行的一个新选项。
- “滴滴”的惊人生命力 利用法治思维宽容新生事物
- “指导意见”出台 出租车改革凸显市场尊重和共赢
- 网约车获合法地位也强化了双向责任
- 网约车运营合法化具里程碑意义 将引领共享经济
-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 将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 网约车合法,对于出行市场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 反垄断机构应打断滴滴优步的“不美满婚姻”
- 滴滴收购Uber中国背后 投资人成为最大推手
- 网约车合法化,树立优质形象路漫漫兮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