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是新产业、新业态、新苗头的总和,是对这些新生事物及其引发的新的经济关系、新的经济能量的总概括。新经济往往多爆发于经济或金融危机剧烈冲击之后,既是危机的产物,也是带动经济走出危机阴影的新能量,是经济走势的新看点,是激励经济信心的新希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在西方国家也促生了城市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等当时的新经济业态,同时这些新业态也是西方国家摆脱那次大危机的重要动力。
静,尔后以动,沉寂,尔后以勃发。新经济对经济总量的带动作用,既是爆发式的,更是扩散型的,既是时点上的初始速度,更是动态上的加速度。某一时点上的经济新苗头,可能会对整个经济产生几何倍数的动态效果。或许在几年前网购商品并不起眼,但在今年上半年已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6%。新经济的能量还不仅来自于自身的生长、扩张,还来自于它对传统经济板块的撞击与能量扩散。“互联网+”就已经在传统经济中产生了“鲶鱼效应”,属于第一产业的种菜养花,就是被互联网+了的先例。
新经济既是新生事物,就势不可挡;但强大的生命力,仍需要政策“暖箱”的呵护与养育。财税政策、货币信贷政策,以及各地“因地制宜”的经济土政策、地方法规、管理办法等,都应为新经济提供必要的支持。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要为新经济提供适宜其发展的体制机制,新经济正是“结构性”中应积极培育的成分,是未来“供给侧”上的生力军。应让新经济亮点更亮、动力更足。
- 数字经济税收,应平衡创新和发展的关系
- 对数字经济征税为时尚早
- CFO该如何实现资本增殖与股东价值最大化
- 财政部专家贾康抛出一项劫富济贫的政策
- 专业化必然会杀死共享模式
- 坚守主流 重塑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优势
- 提升“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媒体合作纵深度
- 我国企业的创新可对德国和美国模式兼收并蓄
- 国际品牌区别化“召回”,“双重标准”几时止?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