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原酒企业宜宾高洲酒业,在行业中曾被称为“名酒背后的巨人”、“原酒大王”,拥有纯粮原酒年产能10万吨,销售收入一度达20亿元。
然而近年,因为高负债,高洲酒业在业内鲜有声音。2016年6月初,宜宾市高县“四大班子”领导调研高洲酒业,并提出政府帮扶和企业自救两条腿走路的政策。这再次引发外界的各种猜测,高洲酒业现在到底情况如何?
6月底,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宜宾高县的高洲酒业相关厂区并了解到,其已有部分车间恢复酿酒和生产,但行业高峰期新增的10万吨产能工程早已烂尾,未能建完的生产车间里荒草丛生。
加上原来大客户买酒大幅缩减,高洲酒业销售跌至低谷
目前已烂尾新基地的建设,是导致高洲酒业资金链困难的直接原因。
高洲酒业官网资料显示,2012年,高洲酒业达到基础酒能力10万吨,储酒能力10万吨,成品酒包装能力6万吨,销售收入20亿元。彼时,高洲再上马扩产项目,“高洲酒业投资24亿元,在高县庆符技改扩能10万吨白酒规模,使年产规模达到20万吨。”
杨易成透露,新基地占地900亩,买地的费用加上前期建设投入,已总计投入了约10亿元。该基地规划总投入将近30亿元。
谈及当初缘何上马新项目,杨易成认为当时高洲销售良好,因此对新项目较为“渴求”。
“当时酒不愁卖,客户来买100吨酒,我们根本不会在意。买上千吨的酒,才会专门有人来负责接待。当时,是客户调不了酒,根本供不应求。”杨易成说,加上2013年第一季度公司就销售了约8亿元,形势大好,且新项目相应手续也办好,就上马了项目。
熟料,市场变化如风云变幻一般迅速,销售不畅花费了大量资金,高洲酒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如今,他对此也较为感慨,“若10亿元的现金在账上,公司的日子会很好过。”
高洲陷入资金困难,是因为误判市场快速扩张?在熟悉宜宾酒业的宜宾酒业协会副秘书长何凤安看来,其中有高洲追求扩张速度的原因,但更多是市场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他向记者分析到,当年的市场形势变化,酒行业内很多人都不能判断准确,而高洲是因为问题来得比较快、比较急。
●高负债下艰难求生
在成都,杨易成向记者表示,去年下半年,公司重新开始投入酿酒、逐步投产,目前有1000多人的烤酒工人在生产,两个厂区共恢复了7、8个车间的生产。
除了已恢复的生产,他还介绍,公司销售情况正常,且今年一季度,销售已较去年更好。在他看来,高洲已过了最艰难的时点,“最艰难是2014年,以及2015年,有银行抽贷及要债。”
“2年半的时间,负债没有增加,还降低了5亿元左右的负债。”他说,公司的债务状况已稍有缓解。
实际上,2015年以来,国内高端白酒呈现了较好的销售态势,酒业不乏“弱复苏”的判断。高洲的原酒销售也有所改善。
杨易成透露,公司去年销售额近10亿元,今年春季糖酒会和一季度销售形势也较好。背后,他归结于企业销售客户的变化,原来依赖大客户,现在合作的更多是省外中小酒厂。
“以前是大客户为主,现在更多是中小酒厂,一些北方、华东的酒厂,有些销售400~500吨酒,甚至200多吨也卖。”杨易成说。他还举例,以前公司向最大客户的供应量就达数万吨。
以前多直接卖原酒,如今,高洲也加大了贴牌生产的定制酒开发,对品牌酒的培育,以及更多样的方式来卖原酒,欲走出困境。
何凤安分析称,高洲具有较好的质量,当下,“真正有资源的、像高洲这种资源量较大的企业,无外乎是调整时间长一些,或痛苦一点,这个过程是必须的。”
“高洲原来大客户比较集中,现在调整到小客户,这是相对比较明智的做法。但这还不能完全消除他的困难,只是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接下来,需要高洲更加抓住一些机遇,比如战略合作,由做大变得做强。”何凤安指出,高洲目前产量够大,但需要做到够强。
杨易成坦承,公司目前仍未走出困难,主要是向银行的贷款。至于企业负债具体情况,杨易成不愿透露。
目前,高洲酒业在一些银行仍欠有不少贷款。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高洲酒业目前仅欠某银行的贷款就达上亿元。而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信息显示,作为高洲酒业董事长的杨永祥所持企业股权也暂被司法冻结。
回溯2014年、2015年,杨易成分别用“处处挨打”、“转为防御”来形容公司处境,其还称,公司内部已提出,2016年是公司“全面进攻”的一年,包括销售的拓展。
如今,杨易成认为,随着公司情况的转好,在未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司也会重启新基地的建设。
- 沱牌舍得进入后李家顺时代 掌印40年的创始人李
- 四川沱牌舍得换人天洋管理层全面入主 周政将出任
- 黑牛食品主要业务不振卖“子”求生 多元化跨界谋
- 百威英博亚太区将换帅 新总裁面临中国啤酒市场萎
- 百事拿什么解除“碳酸依赖症”
- 中粮肉食IPO暴露弱点 盈利能力产品结构考验后
- 欧洲杯赛场火力升级青岛啤酒鲜活助威
- 古井集团:依托“互联网+”强大动能,实施战略5
- 九毛九正式开启上市历程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