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传统推广方式的失效,有没有新的推广方式来代替呢?

2016-6-27 14:24:03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最近这段时间一口气看了三本营销推广方面的书,对营销推广感觉又有了新的认识,这里做下总结和记录。
  
  工作这些年的经验一直都是着重于线上的推广营销,不过推广的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建立有价值的顾客关系,只是说不同的目标和场景导致推广的方式有些许不同罢了。
  
  品牌的树立一直以来都是漫长的过程,如果你的公司是想做大做强做的长久的话,那没有任何选择只能不遗余力,按部就班的不断宣传,才能慢慢积累起用户,最后由量变演变到质变。
  
  当然有些人会说好多互联网公司也就发展了一两年,现在规模一样的很大,名头很响,这里我想说的是这些互联网公司都是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实力雄厚,所以才能进行疯狂的宣传推广。疯狂砸钱的好处是能让推广周期大大缩短;但是就算时间再短也不可能是一瞬间即可完成的,融资也有天使轮ABCD轮最后才是上市呢。
  
  如果想要达到短期内(3-6个月)的轰动,那必定要采取活动的方式;比如策划一个轰动性的事件,或者举办一场全国性的巡回活动等等。但是活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是偶然性,外加需要大量的人力、资金投入,所以这些互联网公司最终也是要回归到正常的推广节奏的,辅以活动推广。
  
  传统推广方式的失效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原来传统的强调流量为王和以产品为中心的推广方式正在渐渐地失效,或者说投入的产出越来越小,效率越来越低了,放在两年前一个优质用户的获得成本只要几块钱,现在呢?无上限,十块,五十块都有可能,辛辛苦苦拉来的融资早早就被败光,关键是这些钱花出去了效果还不见得多好,因为现在各种推广媒介会人为的制造刷量,一般的推广经理是防不胜防,这点在线上尤为明显,线下活动?策划周期长、资金人力投入大、产出不可准确预估,没有十足把握和超强的策划能力或者雄厚的实力还是不要去折腾了,至于扫码拿礼物、街边发传单等那种很low的方式就别浪费时间了,效果不大转化率不到1%。
  
  数据还是数据
  
  项目现阶段进展如何?是否要推动改版和迭代?某个功能模块的受欢迎程度如何?这场活动的情况怎样?林林总总都是要靠数据说话,而往往好多公司都会容易犯经验错误,比如开会的时候,对于某个功能,往往是我觉得怎样怎样,我认为该怎样怎样,用户应该会觉得如何如何,往往这种代替用户发声的论调是最易误导决策,结果是在缺乏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产品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数据的收集很难吗?某些情况是的,而且会异常繁琐,所以以懒惰为天性的我们是很乐意忽略它的,这一点对于产品来说是致命的,会让一个公司离用户越来越远。
  
  探索新的推广可能
  
  在做好了数据收集工作的前提下,我们基本上可以比较真实的获取到用户的真实需求了,然后推动产品的改动,去适应用户的需求,接下来就是推广了,前面说过,传统的推广方式,分众传媒、线上流量推广等等已经在渐渐地失效,那么有没有一种新的,快速的推广可能呢?这几天看了这三本书下来,我总结之后认为当然是有的,它就是是场景营销、粉丝营销。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场景,粉丝?那很简单嘛,弄一个微博、建一个微信群不就有了吗,发几个红包促进下用户转发分享不就达到目的了吗?这样做当然没错,但是这只是很浅层次的粉丝营销,要做到这点一般的公司都不会太难,但是其效果呢?你的微博是不是互动少的可怜?各种群,公众号更是无人问津?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强化场景,弱化产品
  
  首先你的推广不能是以产品为中心,例如推广的时候你不能说我的产品如何如何好,用了以后效果会如何如何高效,这种信息是不是很熟悉?这种信息如果出现在朋友圈,你是不是会分分钟屏蔽他?就像卖衣服,如果你光是把你的衣服摆拍出来,宣传质量如何如何的好,款式如何新颖,人们会觉得很无聊,如果你请一个漂亮模特穿上摆拍那么效果马上就不同了,更进一步的,如果那个模特走在一个美丽的沙滩,或者坐在一个充满文艺范的咖啡厅去摆拍,那么效果又会不同,因为这时候你的产品已经嵌入到真实的场景中去,它是有情感,有调性的,用户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这种调性,并引起共鸣,直至产生购买欲望。
  
  让用户参与进来
  
  为了了解用户的需求而收集用户数据,这个过程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以前往往是公司主导,用户被动提供数据,这样固然可以收集到用户需求但是会产生偏差,因为用户自己有时候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自然会产生偏差。
  
  但是如果让用户全程参与到产品改善过程中来呢?那么这个偏差就会大大缩小,这批全程参与者中的一部分渐渐地就会成为产品的忠实用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粉丝。
  
  粉丝经济是时下特别火的概念,它具体怎么玩?经常茶余饭后会听到同事讨论,昨天有个土豪在直播室太疯狂了,直接送了N多个火箭(一个火箭是500元)太疯狂了!其实对于这种情况我往往都会会心一笑,因为我知道这只是某个幕后公司的运作罢了,当他们想要捧红某个主播,或者想要制造某个事件的时候,这样情况就会发生了,这种看似一瞬间发生的情况其实都是经过一个月甚至是几个月的精心策划的,包括水军的部署,各大平台的舆论的制造,微博造势,都是这个事件的一部分,他们在不同的时间段发生着,最终慢慢演变成想要达到的目标。包括前段时间号称融资2000万的papi酱同样属于这种情况,2000万在我看来不过是资本家左手到右手过一下而已,但他造成效应确是巨大的。
  
  不过这些过程都会有一点共性,就是广大普通粉丝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可以近距离的和主播互动,甚至是提出一些要求,这是前所未有的体验,让粉丝们心甘情愿的掏腰包,尽管大部分粉丝都不会给N个火箭,但是积少成多,只要粉丝效应起来了,那么收益自然会是可观的。
  
  如果任何活动策划,请一定要让用户尽可能多的参与进来,去打动用户,让他抢着买单就对了!
  
  分享是最好的传播
  
  现在如果用户肯为你的产品宣传分享到朋友圈,那效果自然比纯粹的流量曝光要好得多,而做好了上面这两点,已经会有一部分用户会自然地帮你分享产品,但这还不够,还要采取一些措施去鼓励用户分享你的产品,追求分享效果的最大化,这里的鼓励措施就不再多说了,无非是通过一些物质或者精神激励,来促使用户分享转发。
  
  至此制造场景,邀请用户参与,鼓励分享转发这样一个新的推广闭环就形成了,当下的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个闭环去运作,它所带来的效果比普通的流量推广要好得多,甚至是大大超出预期。

 

 

返回网站首页>>

责任编辑:S975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电影“IP+”构建文化娱乐新生态圈

文化娱乐内容持续IP化:纵观2015年,整个泛娱乐领域内最热的主题即是“IP”。IP是英文“Intellect...[详细]

手机游戏市场潜力巨大 游戏体验越来

电脑游戏仍然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已经逐渐停止增长,而手机游戏却刚开始腾飞。2015年移动游戏市场规模超过400亿...[详细]

精准医疗时代,基因测序带来的千亿大产

新一代基因测序可以高效地构建大样本量的基因组数据库,结合个体的基因组数据库,结合个体临床数据进行解读可以实现基...[详细]

科技巨头发力人工智能 将掀起新一轮科

2016年3月,谷歌的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网络戏称“阿尔法狗”)与韩国棋手李世石进行的五轮激烈的较量,...[详细]

山东“非法疫苗事件”后,医药冷链行业

2016年3月,“未经冷藏的数亿元疫苗流入18省”的疫苗案引起举国上下关注。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有9家药品批发...[详细]

国内智慧医疗行业风起云涌,移动医疗市

在“全民大健康”时代背景下,智慧医疗不仅是将医患、医务、保险等各医疗组成部分信息互联起来,更是优化医疗健康服务...[详细]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83970506 82202306 82209009 83970558 传真:0755-28749841

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0755-25151558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0755-82202306 IPO咨询专线:0755-82209009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广告合作:0755-83970586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6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