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影市惨淡大盘极端低温,没有猛烈票补影院坐以待毙?
2016-6-3 15:18:40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在艳阳天里体会大雪纷飞
影院经营靠“天”吃饭?
5月26日,全国单日票房3150万;5月25日,3257万;5月24日,3546万;5月23日,3798万;5月19日,3370万;5月18日,3580万。
要知道,尽管四月影市清冷,但整个四月的30天时间里,都没有出现过单日票房低于4000万的“极端低温”——有多极端?2月7日,除夕,全国单日票房3678万。
《美国队长3》的上映,给市场带来了一剂强心针,5月2日到5月8日周票房环比增长了33%,同比增长了150%——但第二周,数据迅速坠落,周票房环比下降44%,同比下降42%。
从四月到五月的60多天时间里,票房环比、同比下降是“主旋律”,但银幕增长却是一直向前没有停歇。另一个“主旋律”是平均票价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也是同比下降的,但并没有因此换得人次、票房的升高。
影院经理和发行人员心里都清楚,在整个四、五月里,一方面是不做票补的进口片为主力,另一方面在线选座的巨头们都已紧缩银根、收窄票补,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平均票价的降低其实基本上就是实打实的影院自己的流血自救。
然而,看起来市场对此并不为之所动,影院经理和发行公司们继续在艳阳天里感受大雪纷飞的寒意。
为什么市场仍然“反常”?
不得不说,在没有票补的日子里,大部分的影院经理们似乎除了价格杠杆就已经束手无策了。
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抱怨上游制片、发行,没有供给高质量的影片固然有一定合理性,但影院经营如果总是靠“天”吃饭,这个生意做得也太被动了。
事实上,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影院经理们被在线选座的疯狂票补惯坏了。长期依赖票补贴出来的低价票引来的滚滚客流,已经让影院经理们变成了骄傲的将军——恐怕很多影院经营者都已经忘了该怎么在自己的阵地上做线下面对面的营销了。
“我们再也不需要担心影院营销的事情了。新店开业,第三方补贴;竞争对手开业,第三方补贴;年度预算还差点儿,第三方补贴;最近老板追业绩,第三方补贴……”
这是自媒体“电影市场简报”作者贺炜4月末在《影院营销寿终正寝》一文里的一段吐槽。壹娱观察(微信ID:yiyuguancha)近期在跟一些从事发行工作的行业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同样听到了类似的对于影院经营的观感。
在线选座自2014年暑期开始以汹涌的票补掀起市场的巨浪,在起初的那段日子里,有业内人士在接受笔者采访的时候,提出过一个疑问——在线选座的“繁荣”究竟是打开了增量市场,还是在消耗存量市场?
随着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市场高速增长之后,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证自明——增量市场被在线选座大战释放了,但到了今年的四月和五月,当票补散去,“增量”就明显退却了——市场的现实变成了观众或是降低了观影频次,或是不再有兴趣去电影院看电影。
微票儿、淘票票分别获得了百亿以上的估值和30多亿的融资,猫眼电影成功嫁入光线——在线选座的玩家们在票补的流血战争中不断有巨大收获,但影院呢?
√究竟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影院从第三方的票补大战里占到了什么“便宜”呢?
√加速扩张的影院会不会成为票补散去后院线、影投经营上的沉重包袱呢?
√除了降价,还有有什么办法可以打开影院在本地竞争的局面呢?
四五月的惨淡,最需要影院直面的关乎未来生死的问题是——没有好电影,没有猛烈的票补,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吗?
华语片竟无一入围戛纳
没关系,入戛纳的背景才卖钱
中国明星去戛纳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参赛的作品却不增反减,今年竟然连一部华语片都没有入围戛纳电影节。
另一个发生于不久前但似乎已经被舆论遗忘的相似尴尬是,去年底选送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内地国产电影竟是《滚蛋吧!肿瘤君》。
意外吗?偶然吗?
看看中国电影产业这几年鼓吹的IP、产品经理这些语焉不详、故弄玄虚的大词就能理解何以会出现今年的“意外”或是“偶然”了。失去对艺术创作的基本尊重,满脑子快进快出的投资理念,连选导演都以产品经理定位而非作者,那被选中的导演当然也就只能是资本的提线木偶——或自己本身就已经变成了提线者。
蹭红毯、玩直播的热闹不过是粉饰了华语片无缘戛纳竞赛的尴尬,但也正是反映出了当下中国娱乐产业对于戛纳或是国际电影节的理解——
入戛纳的作品不卖钱,入戛纳的背景才卖钱!
有这样的全球视野,中国电影真的能让世界听得懂我们的中国梦吗?
保底发行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没有金刚钻还是莫揽瓷器活
《梦想合伙人》的惨败(8000万票房)让曾经在惊悚类型片上闪耀小狮门光芒的福建恒业黯淡了许多,3亿的保底金额无疑会让该公司需要消化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缓过劲儿来。
保底发行其实就是一场对赌,买方为了争得稀缺资源以高价竞标,卖方则将未来收益折现并转卖风险,尽快回收资金。分账发行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而保底发行则是风险的一次整体转移,这就跟卖保险很相似了。
投保人(保底发行的卖方)故意隐瞒家族病史或现有病情,而承保人(保底发行的买方)又不做调查或无法验证投保人是否有显见且重大的风险,于是市场里就会有大量的此类投保人“忽悠”承保人,这就是逆向选择。保底发行方对标的影片没有品质的判断力,对赌全凭运气,当然就会把风险全部埋单了。
另一种是道德风险,即在投保后,投保人改变过去的行事准则或惯例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却不利于承保方。发行依赖制片提供优质的产品,如果保底发行的签约发生在项目初始或开拍前,而发行方又不能委托他人或是自己来参与制片(控制风险),那么制片方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当然会非常大(这涉及到完片担保,壹娱观察会在近期有此专稿)。
显然,保底发行并不是简单的一场凭运气的赌局那么简单,说起来称得上是个瓷器活——没有金刚钻还是不要轻易揽,特别是一些中小发行公司,过去在细分领域里有着不错的战绩,但为了冲击新一轮融资或是上市,不顾风险和自身能力的瓶颈盲目冒进,企图以小博大赚足名利,结果当然是被市场规律上了生动的一课。
于目前行业燥热的氛围而言,电影企业多被泼泼冷水是好事——投机总有赢家,但输家总是多数。迷信奇迹的总得面对下冰冷的现实——凭什么你就不会是那个输家呢?一个企业家跟大概率事件拼运气,这跟一个跟风追高股票的散户有什么区别呢?
- 我试驾的难道是GT-R的绝响?
- 借互联网女王热度,谈谈语音控制的历史与亚马逊e
- 我国玩家智商是不是普遍都比较低?
- Facebook推出引擎DeepText,让机
- 依然在辱骂陈冠希渣男的人,可能才是真的渣
- 分答:性,谎言,录音带,但与知识有什么关系?
- 搜房深陷转型迷局 怎奈宣布中介费涨价
- 在互联网上很多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
- 年轻人,你体质为什么那么差?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