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对此发布报告认为,现在谈论货币政策立场转向中性(更不用说紧缩)为时尚早,经济复苏的根基尚不牢固。
在屈宏斌看来,考虑到房地产部门的收紧以及外部需求的疲软,中国经济距离复苏仍有一段距离。鉴于通胀压力和经济下行的风险,仍然需要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支持基础设施投资,来维持经济持续复苏。
5月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转二版刊登了《开局首季问大势》的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文章。这是权威人士去年5月以来第三次以此规格在人民日报上谈中国经济。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权威人士称,“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权威人士还强调,“在现实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对各类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隐患,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摸清情况,做好预案”。
有机构认为,这篇访谈基本上否定了前几个月“流动性驱动、投资主打”的政策刺激思路,将政策重心重新推回到“供给侧改革驱动、经济转型主打”的结构性改革轨迹上。
不过,在屈宏斌看来,权威人士文章重申将实施供给侧改革,包括削减过剩产能、去杠杆和减轻企业的税负,但是这一表态与过去六个月的政策立场是一致的,改革与通胀并不相互冲突。
具体到货币政策,屈宏斌认为,到目前为止,M2增速和债券发行规模都没有超过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目标。需要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延续,更重要的是,需要财政宽松政策加以辅助。
今年4月的一系列金融数据尚未出炉,不过市场普遍预计,在一季度新增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双双创历史新高后,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预计仅6000亿,新增社会融资预计在1.1-1.2万亿。
屈宏斌认为,政策制定者仍然有充足的弹药来支持增长,没必要以人民币来充当逆周期宽松政策的急先锋。中国并不像其他小的出口依赖型经济体,需要通过贬值来摆脱通缩,这并不是一个可行的策略,中国的内需足够大,可以通过城市化来释放,而没必要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
- 中国货币政策如何调整转向?供给侧改革才是主要关
- 有关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
- “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一切都与金钱相关
- 欧洲议会投票决定反对单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 民间投资增速下降 发改委发布新政努力稳定市场
- 河北石家庄科技局发布《关于办理2016年度专利
- 有关公布辽宁楼子山等18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新闻出版统计管理手册
- 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制革等重点行业预计减排6亿吨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