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将对东北亚经济产生影响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近几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长率下降的情况,这不是坏事,意味着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走向了现代化、人性化的阶段。与此同时,中国为经济平稳转型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不仅能够支撑未来5年实现6%到7%的中速增长,同时也将为东北亚各国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合作空间。到202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估计将稳定在25%至30%之间。
他同时认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韩国也有重要意义,中韩市场在拓宽,互补性在增强。他建议,中韩经贸合作应尽快转移到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市场上,这将使韩国有更大施展空间。
韩国高丽大学亚细亚问题研究所所长李钟和说,作为绝大多数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亚洲各国尤其重要。不仅如此,中国在全球金融与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因此中国的结构性改革很重要,韩中两国应深化经济合作。
韩国西江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教授金时中说,实体经济中新的增长引擎正在出现,中国经济不可能陷入“硬着陆”,也不可能在近期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一带一路”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参加论坛的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指出,“一带一路”旨在实现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和文明的共同复兴,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
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那·图木尔说,根据“一带一路”走向,各方将在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作为一条经济潜力巨大的国际通道,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必将对东北亚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在书面发言中指出,“一带一路”涉及众多国家,当地的视野和参与对这一倡议的实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要关注人员、资本、技术和信息的跨界流动。
世界中国学论坛首办于2004年,至今已在中国上海成功举办六届,成为世界中国学专家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重要平台,也是国际社会观察和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2015年,该论坛首次“走出去”,在美国纽约、亚特兰大两地举办了美国分论坛。本次东亚分论坛是首次在亚洲举办的分论坛。
- 退休职工为何要缴医保 该如何实施
- 外贸新动能不断凝聚 创新企业逆势增长
- 携程否认裁员“千人” 称预备裁掉146人
- 综述:南宁至新加坡通道建设获积极进展
- 深度:“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浙江创新
- 理财公司疑“断链”无法兑现客户本息 涉及100
- 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开幕
- 三工调查:有工作却缴不了社保 看病、上学都不成
- 央行副行长郭庆平:非法集资犯罪呈多发态势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