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晚,日产汽车公司(简称“日产”)和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简称“三菱”)同时宣布,这两家日本汽车生产商已签署一份初步协议(谅解备忘录),将建立一个战略联盟。
日产(中国)投资公司国家竞争和反垄断当局的审查,收购还要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戈恩的麻烦不限于此,如果日产收购成功,三菱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广汽三菱和东南汽车中的合作,可能面临推倒重来。“广汽非常关注广汽三菱的走向,未来到底怎么走还在关注中。”广汽内部人士称。
日产抄底三菱
戈恩在全球车企收购战中经验丰富。1999年推动雷诺收购日产,组建雷诺-日产联盟后,戈恩一战成名。日产在此后几年摆脱危机,规模和盈利能力甚至胜过雷诺,这是全球车企收购中的经典案例。
戈恩乐此不疲,又和戴姆勒达成合作联盟,在俄罗斯也收购了伏尔加汽车。戈恩在收购战中,以“快、准、狠”著称,其他竞争者往往措手不及。
三菱汽车在4月20日承认操纵旗下的4款轻型汽车(两款为日产代工)的燃油数据长达25年,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戈恩快速反应,日产收购三菱达成初步协议离危机爆发,只有短短22天。
但这个时间段,三菱股价跌入谷底,市值蒸发近半。三菱股价从864日元(约7.95美元)最低跌至422日元期间的批量加权平均价。这个时间段,正是三菱汽车危机爆发,股价大跌的时期,收购价比危机前每股价格低了395.48日元。
戈恩善打融合牌,雷诺收购日产后,戈恩在处理法式文化和日式文化上的成功,很具说服力。报价并不能完全决定收购最终成败,危机中的车企,往往更看中重组后未来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代表员工利益的工会等组织。
5月12日戈恩发表言论切中了这一点, 强调了以往的成功以及收购完成了三菱享有独立权。“交易为日产和三菱带来双赢。这一合作使得双方的合作更为紧密,产生协同效应。日产在尊重三菱汽车的品牌和历史的前提下,为三菱汽车带来更为乐观的增长前景。我们支持三菱解决自身面临的挑战,热烈欢迎这一新成员加入联盟的大家庭。”
三菱对此很受用,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益子修说:“日产汽车对于如何通过联盟伙伴关系实现利益最大化,有着深入的理解。此次协议的签订将为我们两家公司创造出长进的价值,而这正是我们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的。”
中国合资进退两难
日产和三菱达成共识是,将在采购、共享汽车平台、技术共享、工厂共用、增长型市场开发等多个领域合作。
但根据协议,交易的前提是双方还需要签署一份最终版本的联盟协议,此举预计将于2016年5月底进行;此外还需与持有三菱汽车股份的三菱集团股东签署股东协议,并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最终交易成功后,三菱汽车将根据日产汽车的投票权比例,建议任命由日产汽车提名的候选人为董事,并任命其中一位由日产汽车提名的候选人为董事会主席。
日产在竞购三菱战中的优势明显:同为日系背景,文化融合更容易;雷诺-日产联盟是全球第四大车企集团,有规模优势和更多资源共享,运作更加全球化。但劣势是,价格较低,可能引起三菱股东方内部的异议;而最大的障碍可能是,三菱汽车陷入排放造假门泥潭,是由于日产的举报。一直有声音质疑日产通过打压三菱,再低价收购。
另一个麻烦是,目前三菱在中国有两家合资公司:广汽三菱和东南汽车,雷诺-日产联盟也有两家合资公司。按照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海外车企在中国最多只能有两家合资公司。如果收购成功,三菱中国合资公司必须整合。
广汽三菱规划了年产30万辆的产能,经历了多轮投资。广汽三菱目前的股东方有广汽集团、三菱汽车、三菱商事三方。日产成为三菱汽车的大股东后,广汽三菱股权构成更加复杂。
“广汽和三菱方面已经有信息互通,但广汽三菱未来如何整合,目前还难以做出判断。我们密切关注三菱汽车的动向。”广汽上述人士称。
三菱进入中国较早,有较好的品牌基础,但一直未能打开局面。而中国汽车市场在过去十年中,已经发展成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全球销量仅为100万辆的三菱汽车,只要通过与中国车企的合作,抓住中国市场SUV火爆的市场,就可能摆脱困境。
去年12月,广汽三菱正式完成对进口三菱股权的全资收购,三菱的进口车业务已全部由广汽三菱承接。按照此前的规划,广汽三菱将在未来5年内导入10款新车型(含改款车型)。广汽三菱正在进入上升通道,双方都不愿意轻易放弃。
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和福建汽车集团合资的东南汽车,三菱通过持股台湾中华,占有25%的股份。福汽集团一直想要整合复杂的股权问题,但受制于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大环境,难以成行。
日产要处理东南汽车中的股权,可能面临先处理在中华汽车所持有的股份。三菱汽车去年终止轿车研发后,已经没有新车型可引入东南,东南汽车已经聚焦于自主。但如果三菱汽车退出东南汽车,东南目前在售的多款三菱品牌车型,面临知识产权的问题。
三菱在中国市场发展的问题是,整合需要时间,而三菱擅长的SUV,市场不会给太多时间;受制于产业政策,与日产整合的背景下,三菱品牌很难在中国独立发展,与承诺保持其独立性冲突。
- 揭秘惠卡世纪非法集资内幕 忽悠3万人吸存3亿元
- 业内首款个人财富“互联网+池化”产品落地
- 房地产投资热能持续多久?业内看法不一致
- 中钢集团债务重组引发“债转股”热议
- 外媒: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最大海外投资国
- 通联数据CEO王政:未来资产管理主要靠人工智能
- 官媒:中国金融监管系统正在驱赶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 君康等4更名险企净利润下降 媒体:盈利能力较弱
- 我国将大力解决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难及融资难问题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