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man公司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牛肉生产商之一,拥有116年历史,旗下牧场超过10万平方公里,就上述相关方在今年4月19日签订的签署附条件生效的《Bid Implementation Agreement》(要约收购实施协议)进行终止。
上述公告显示,4月29日,“澳大利亚财长以国家利益为由”,对大康澳洲向澳大利亚海外投资监察委员会提出收购Kidman公司80%股权的申请做出了初步否决的声明。交易标的Kidman公司包含了10个大型牧场、1个育种牧场、1个饲养场、1个管理总部以及牧场拥有的动产、设备和牲畜等资产,主营业务是牛的养殖与销售、牛肉的生产和销售,牲畜总计165386头。
去年11月英国《卫报》就曾报道称,澳大利亚财长阻止Kidman公司售卖给境外的投资者。如今大康牧业的收购遭到澳方否决,然而该公司似乎尚未放弃,3日发布的公告称其将在未来三个月积极努力与交易对手方磋商,形成可被认可的收购方案。不过,磋商谈判为非排他性,即有关本次Kidman公司的要约收购不会排除其他竞争报价或谈判对手。
海外并购不止花钱这么简单
这已不是大康牧业在海外并购的首次遇冷。据大康牧业2015年年报,该公司在新西兰牧场的并购计划并不顺利,“面临了洛岑牧场收购被否、佩尼和弗立明牧场的收购不得不被停止、克拉法牧场收购仍处于OIO漫长的审批期等不利局面”。
然而,大康牧业并未放弃海外资源的整合,年报称海外团队与国内管理层正推进与当地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工作,力争尽快完成克拉法牧场的后续收购工作,并在澳洲、南美洲的国家和地区加大项目收寻力度。
乳业高级研究员宋亮对此分析认为,在中澳自贸协定签署后,中国在澳大利亚投资并购的资本门槛降低,中国的畜牧业及乳品企业海外并购成为趋势,实际上成功案例居多。
不过,宋亮强调说,很多乳品企业及畜牧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成功,其遵循的重要原则都是和当地的发展意愿相符合,这是企业海外收购成功的根本。他分析认为,大康牧业此次收购遇挫,原因很可能是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各方利益。
“海外收购时,企业应该详细了解当地收购程序,对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意识。”宋亮认为,收购一家海外企业,远不是单纯的资本输出,利益相关方包括标的企业的管理层、员工、土地、当地居民、当地环保组织以及政府机构等,同时必须遵循当地的原则法规和人文文化。
此外,给当地带来的利好,也是影响跨境并购成功与否的因素。宋亮认为,在收购过程中,企业需要对目标国做出一定承诺,例如带动就业和经济等,而不是单一的资本输出。
“最好的方式或许是循序渐进地参股合作。”宋亮认为,海外收购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博弈,Kidman公司最终能否被大康牧业成功购入仍待观察。
- 25省市国资证券化率将超50% 30万亿元国有
- 高尔夫球市场持续萎缩 阿迪欲出售旗下高尔夫用具
- 油价下跌不会阻碍新兴市场股市反弹
- 浙江酝酿钱塘江金融港湾规划 打造5家万亿级交易
- 联想创投集团成立 5亿美元二期基金正式启动
- 广州设5亿元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优化投融资环境
- 央企境外投资进入高风险期 加强风险管控势在必行
- 楼市投资触底回升 开发商加速推盘
- 南京银行违规销售“绝对赚”基金 江苏证监局点名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