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几年中国人海外“扫荡式”购物看,中国消费潜力巨大,这让中国制造业面临挑战,尤其是当国人在日本抢购电饭煲和马桶盖的时候。这体现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因此,市场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加强供给侧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含量,满足更多消费升级的需求。
事实上,中国制造真的差吗?11月12日有媒体报道称,日本驻重庆总领事星山隆谈及中国人去日本抢购电饭煲一事时表示,“这说明中国人对日本产品的信任。但说实话,来重庆后,发现这里能买到的产品,与日本产品没很大区别。事后有人做过实验,拿日本的电饭煲和中国的电饭煲同时做饭,吃不出有什么区别。”此外,也有报道透露,日本热销的马桶盖其实是中国产,而且国内也有相同类型和功能的产品在售,售价还比日本便宜。
这说明,可能是一种消费心理在起作用,部分国人对国产商品质量具有一种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源自生活中时常遭遇到的假冒伪劣产品。而日德等国对质量的追求全球有名,让消费者有安全感。所以,中国制造业升级对抗这种长期形成的印象非常困难,因为如果整个国家不重视产品质量,即使有一部分企业真心想通过提高质量和技术实现升级,也会受到其余的劣质产品制造的市场印象影响。
因此,关键并不在于一部分产品升级,而是要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与监督体系,形成基本的质量共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产业升级。在中国,问题出在以往过度重视经济增长而偏向生产端,而不是消费端。没有建立基本的售后服务体系以及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如果没有售后服务体系,消费者购买后产品出问题就无处申诉,企业高枕无忧,质量问题也不能传递到生产端,得不到改进。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失联”,以及相关监管的缺位,是中国产品质量出现一些问题的关键,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并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声誉。
此外,中国制造目前受到了互联网文化的巨大冲击,促使制造业往下走。互联网文化的核心是普罗大众文化,赢得他们的关键是“低价格”,本质就是制造业让利,削减成本,实现规模效应,比如手机行业就是如此。其次,电商越来越发达并冲击了实体商业,电商的优势除了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之外,价格是最重要的竞争力,价格竞争的本质就是成本竞争,这必然会冲击到商品质量。
所以,要让中国产业升级满足消费升级,就必须整顿基本的商业秩序,让消费市场与生产端打通,保障基本的产品质量,恢复消费者信心,倒逼制造业重视质量,在质量保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逐步创造满足消费升级的新产品。现在,仅仅鼓励创新和升级还不足够,因为产品的底线在于质量。
- 媒体:整顿商业秩序 促进消费升级
- 双十一买家剁手狂扫货 卖家更在剁手狂清货
- 海外买房:买别墅而非公寓 要远离当地中国中介
- 彩电网上王者之争再上演 用户体验需改善
- 2015年前10月广州网购投诉过万件 血拼有风
- 谁在买那些化妆品:三四千块面霜24岁人群网购多
- 邮寄进境违禁物品井喷 国检局提醒海淘需守法
- 双11的七年之痒:消费升级给电商们出了新考题
- 中消协:双十一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者或被约谈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