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及产品目录(第一批)公示发布,10家动力电池企业以及36种相关产品入选。根据相关文件,该目录的公示,旨在引导和规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健康发展。
另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将达到目前的4倍。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动力电池需求缺口进一步扩大。站在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风口,动力电池需要练好内功、预防产能过剩,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供不应求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5.62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与此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动力电池的产能不足。分析人士估算,动力电池缺口超过2吉瓦时。
2吉瓦时是个什么概念呢?用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方建华的话来说:“这一缺口能满足10万辆乘用车或者3万辆左右的新能源商用车。”也就是说,如果动力电池产能充足,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可提高10万辆。
动力电池供不应求,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发展快,使得动力电池整个产业链没有反应过来。以铜箔这样的上游材料为例,尽管国内企业着手并不算晚,但发展速度仍然跟不上动力电池市场爆发的速度。据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贵斌介绍,该公司从2007年着手研究该领域,2008年扩建一期、二期产能,但目前产量远远供不应求。
另外,动力电池的缺口还和电动商业车快速发展有关。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在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数据中,纯电动商用车占到3.97万辆,同比增长近7倍。作为电动汽车大家族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车型,电动商用车的“胃口”远远大于乘用车,其迅猛发展必然会吃掉更多的动力电池,从而使得电池需求缺口进一步扩大。
谨防“一哄而上”
专家预测,短期内动力电池的供需缺口不会收缩,原因在于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预期的自信。
根据早前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将突破500万辆。500万辆的巨大市场空间,对动力电池产业而言,意味着一块很大的蛋糕。在资本和厂商层面,抢夺蛋糕的行动已然悄悄开始。
就资本市场而言,今年以来,锂电池新增投资持续走高。据相关机构统计,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增量投资达600亿元,预计2015年动力锂电池新增投资将突破千亿。
与此同时,电池厂商的扩产步伐也开始加快。10月16日,天能动力宣布锂离子电池项目全面投产,其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日产可达50万支,产能达到1.25吉瓦时,相比投产前的产能提升4倍。10天后,另一家国内电池企业国轩高科也透露了其扩产信息,称该公司的合肥2.4亿安时生产线项目正在筹建,预计明年上半年可正式投产。
国内企业纷纷扩产的同时,嗅觉灵敏的外资企业也闻到了蛋糕的味道。在我国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内外资企业抢滩动力电池的行动已经开始。
外资企业中,最热闹的莫过于LG、三星两家韩企。三星SDI建于西安的动力电池工厂近日正式投产,三星表示,其年产动力电池数量足够装配4万台新能源汽车。10月27日,LG化学在南京的动力电池工厂举行的竣工仪式上,同样透露了扩产的信息,表示到2020年产能增长4倍。
内外资企业抢滩市场的戏码持续上演,但短期内动力电池供不应求的局面恐难改变。有人预测道:“动力电池企业产能释放需要一定周期,估计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市场的供需难以达到平衡。”从长远来看,这种“一哄而上”的投资扩产模式,还暗藏了产能过剩的危机。
根据EVTank的统计数据,今年以来,企业拟投产锂动力电池产能大约为59.6吉瓦时。业内预计,到2018年,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为42.4吉瓦时左右。“动力锂电池产业尚未发展起来就已经过剩了。”赛迪顾问投资事业部总经理吴辉表达了他的担忧。
突破技术瓶颈
处于成长期的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势头旺盛,除了需要预防产能过剩外,还有技术、成本等方面的一些瓶颈亟待突破。
在技术方面,动力电池最核心的技术在于材料。谈及材料技术瓶颈,业内人士坦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低端磷酸铁锂电池为主,未来几年的主流产品三元电池普及过慢。”为了提高电动汽车行驶里程,降低搭载电池成本,电池能量密度需要提高。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出了量化的目标。该方案要求轿车动力电池的单体比能量2020年达到300瓦时/公斤,总体水平保持在国际前三名。
突破技术瓶颈,企业还需要提高研发能力。今年早些时候,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对技术研发能力方面提出要求:企业配备的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比例不得少于10%或总数不得少于100人。
在成本方面,据相关机构测算,当前锂离子动力电池成本还有40%以上的下降空间。专家建议动力电池企业未来不要过于依赖政府补贴,“具有良好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未来市场中脱颖而出。”
- 智能包装在我国技术与市场支撑成发展助力
- 机器人或将撼动全球经济秩序 接手制造业45%工
- LED行业深陷“价格战”泥潭 企业转型困惑迷
- 中国消费信用市场正以27%增长率逐年递增 市场
- 提高市场竞争力 陕西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 泛珠三角实现区域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
- 太空经济学:到其他行星采矿 可能比在地球建厂还
- 十三五环保投资力度将加大 或撬动万亿级投资
- 贵州发改委:工商用电同价商户减轻负担数十亿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