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相较于2014年,2015年的并购重组数据更为惊人。据冉云介绍,2015年以来,A股2800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近四成的公司在做资产重组。
冉云表示,并购重组长期繁荣的趋势不会改变,这种并购重组现象正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缩影。
并购市场会长期繁荣
据冉云介绍,截至2015年10月底已获批的重大重组的公司有278个,超过了2014年全年的206个,交易规模达到6670亿元,已接近去年2倍。
与此同时,今年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占A股2800家上市公司的近40%。
冉云表示,“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事,也就是说到今年底,中国2700多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一小半在搞资产重组。”
对于这一现象,冉云并不认为是IPO“堵车”造成的。从需求角度来看,冉云认为,并购重组繁荣背后有三点原因:首先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尤为明显。
其次是估值因素,上市公司具有股份支付的能力,可以通过发行股份来购买巨额资产,而股份支付最大的好处在于流动性溢价。
最后是市值管理因素,上市公司可以利用估值优势,将资产转化为庞大的市值,并且作为下一次收购优质资产的坚实基础。这样往复,上市公司的市值就可以如“滚雪球”扩大,这种路径已经在不少上市公司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不过,冉云亦表示,并购浪潮的涌现一定与经济发展脉搏息息相关,“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转型期和换挡期,即新常态,以寻求增量为导向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而并购重组从来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利器,在此形势下并购成为经济换挡的抓手顺理成章。从这个角度讲,并购重组数量多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缩影。”
冉云认为,未来注册制实施了,并购市场也不会受到多大影响,“中国并购重组市场长期繁荣的趋势不会改变。”
逐利性并购将减少
然而,并购热潮背后不能忽视的现象是,并购重组越来越多或者说完成并购重组后,可能一年或不到一年时,完成并购重组的企业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据冉云介绍,根据他们统计,上市公司重大重组失败的已经有230多家,占比30%。
冉云认为,失败的表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很多上市公司将并购当作“事件”而非“事业”来做,当作市值管理的工具而不是产业整合的工具,这种重外表轻整合最终走向失败。
冉云认为,这背后是因为资本市场的冲动和短视性的并购太多造成。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未来的并购市场会日趋繁荣,单纯短视逐利性的并购将减少,并购终将回归本质,真正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利器,帮助企业家实现产业共享。
尽管业内把2014年称为“并购重组元年”,但冉云认为,2014年更应该称为“中国并购市场的启蒙之年”,因为有了这个起点,才能真正推动产业转型,推动中国新经济发展。
- 机构预测10月PPI降幅继续扩大 宽松政策将多
- 2015年工业提速将保持在6%水平以上
- 制造业服务业微反弹 经济有望低位企稳
- 智能硬件产业的困境与机会前景预测分析
- 游戏视频内容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
- 十三五规划提议军民融合 政策红包或将登场
- 行情低迷致中陶展延期 行业人士称陶企将淘汰一半
- 未来个人机器人将被社会广泛采用
- 服务业改革开放有望成“十三五”重头戏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