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预喜不断传出
上海莱士近日发布公告,上调了其2015年前三季度业绩预测,由之前的同比增长220%~250%,上调至同比增长260%~270%,净利润为11.49亿元~11.81亿元,对应EPS为0.42元~0.43元。事实上,这已经是上海莱士年内第三次上调业绩预测。
按照上海莱士今年上半年净利润8.32亿元计算,公司第三季度获得的净利润为3.17亿元~3.49亿元。“公司第三季度主业增长情况超预期,主要原因是血液制品下游需求旺盛,同时公司对同路生物的整合进度较好、规模效益进一步显现。”东兴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杨若木分析称。
不过,并不是每一家医药上市公司都能有这样的快速增长势头。10月14日晚间,迪安诊断也发布了业绩预告,2015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1110万元~12888万元,同比增25%~45%。
业内人士称,这一业绩基本符合预期。但从单季度来看,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可能要略低于去年同期。历年财务报表数据显示,公司2014年1~4季度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19万元、4364万元、2630万元、3570万元,业绩趋势上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波动——1、3季度为淡季,2、4季度为旺季。
“公司2015年1~2季度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68万元、6227万元,假设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1999亿元,那么公司第三季度单季度归母净利润为3104万元。再扣除博圣生物25%的股权收益后,预计公司2015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扣除博圣生物)为2500万元,要略低于去年同期2630万元的归母净利润。”海通证券分析师余文心称。
收入增速略有回升
截至目前,A股药企的三季度业绩披露还在继续,上述两家业绩不错的药企是否能够代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全貌呢?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1~8月份医药行业经济运行数据显示,1~8月份,医药制造业整体收入增长9.04%,利润增长13.19%。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收入增速略有回升,利润增速基本持平。总体来看,医药行业在度过医改红利时代后已逐步回归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医药行业整体有望延续10%~15%左右的稳定增长。
从子行业来看,化学原料药子行业收入增长9.70%,利润增长15.03%;化学制剂子行业收入增长9.42%,利润增长10.52%;中药饮片子行业收入增长13.02%,利润增长16.53%;中成药子行业收入增长5.64%,利润增长13.47%;生物制药子行业收入增长10.00%,利润增长15.71%。“总体来说,行业依然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盈利区间。”兴业证券分析师李鸣称。
上述机构同时表示,如果2015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长在10%~15%,则整体估值水平将在38~40倍,随着此前成长股和主题类个股的整体重挫,医药行业整体的估值水平较前期有所回落。
事实上,从全部制造业子行业的营收增速来看,医药制造业9.03%的表现位列榜首,仍保持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从利润增速来看,如果不考虑石油石化、化学纤维、化学原料等部分强周期性行业,医药制造业的利润增速依然居前。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医药行业在医改的后红利时代增速逐步放缓不可避免,但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下行背景下需求依然稳定,而且医药行业从不缺乏新产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行业中长期前景依然向好,只是不同子行业及公司间的分化趋势会愈发明显。”李鸣称。
布局稀缺高增长品种
从近期的市场表现来看,各种热点再度活跃,这为医药行业的投资带来了更多的空间。兴业证券在其最新发布的医药行业研报中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三季报进入密集发布期,但由于市场普遍对三季报预期较低,因此即使三季报不给力,预计其对个股的杀伤力也有限。同时,由于高成长个股日益稀少,建议投资者布局和持有稀缺的高增长品种。
此外,考虑到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提升,建议投资者适当增加对高弹性进攻性品种的配置,包括前期股价超跌或短期滞涨、市值较小、行业属性细分的品种,如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精准医疗等。
而在具体品种选择上,上述机构建议关注三类品种。首先是继续持有估值合理,三季报预期良好的价值成长品种。其次是增持前期跌幅较大,三季报增长较快,细分行业长期趋势向好的成长股。第三是适度参与主题投资博弈,预计主题投资在十月份依然会继续活跃,包括国企改革、基因测序、细胞治疗、二胎相关、医疗养老等热点主题。
- 中医药“走出去”要号准脉象开药方
- 外资药企在华增速降至2010年前一半
- 百家药企GMP被没收 中药企业成重灾区
- 国家设立扶持基金鼓励新药研发 业内褒贬不一
- 过五成受访者:培根能否致癌还要看摄入量
- 精准医疗研发计划将于“十三五”启动
- 精准医疗研发计划或将于“十三五”启动
- 3项中医药国家标准发布 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 商务部:药品零售业要主动适应新模式新业态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