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形势不错,但中医药“走出去”也并非一路坦途。刘张林认为,与普通商品不同,中医药出口的最大障碍,是受国外医药法规影响在注册上面临制约,如何营销也是问题。
作为中医药产业大省,甘肃在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以中医文化‘走出去’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路子。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介绍,近年来,甘肃在中医文化“走出去”方面主动作为,特别是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合作,成效明显。作为被国家卫计委确定为唯一中乌中医药合作执行省份,已有两批乌克兰人员来甘肃中医进修班参加中医进修。甘肃也已派了2批20多名县级医院口腔和精神卫生医生去乌克兰进修学习。
同时,商务部已确定由甘肃省承担援助摩尔多瓦中医中心项目工作,该项目为中医技术援助项目,项目金额400余万元。甘肃卫生计生委已对30名中医进行俄语培训,近期将派其中5人赴摩尔多瓦服务。2013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甘肃省卫计委负责具体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吉尔吉斯斯坦签署的《中医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有关工作。今年,甘肃在吉尔吉斯斯坦成立了岐黄中医中心,甘肃陇神药业在吉尔吉斯斯坦也已经注册了医药公司。
中医文化在一些国家逐渐落地生根,也带动了中药材“走出去”。2012年和2013年,甘肃中医药学会与新西兰联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中心。新西兰卫生部高级顾问大卫和针灸公会主席徐昕分别两次来甘肃访问,与甘肃陇西签订了108吨中药材进口合同。据了解,截至目前,甘肃已经与近20个国家建立了进修关系,2013年派出400多名医护人员到国外进修,有108名外国人来甘肃学习中医。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甘肃出台了针对性的政策,先行先试,为中医药医疗、教育、产业、科技、文化等领域走向国际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吴振斗介绍,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试图破解长期制约中医药“走出去”的瓶颈。此外,该局已支持国内有关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筹备设立了9个中医中药中心。
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尚力认为,发展服务贸易,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还有几个新增长点,比如,通过远程技术手段实现跨国中医药的远程教育、远程诊疗服务和养生保健国际咨询服务;引导外国居民到中国进行康复保健休闲旅游和就医;中医药相关的中国医疗机构或个人到境外设立中医诊所,开办中医医疗中心或建立中医医院为该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人员受聘于境外健康机构从事中医保健等中医药健康服务。
- 外资药企在华增速降至2010年前一半
- 百家药企GMP被没收 中药企业成重灾区
- 国家设立扶持基金鼓励新药研发 业内褒贬不一
- 过五成受访者:培根能否致癌还要看摄入量
- 精准医疗研发计划将于“十三五”启动
- 精准医疗研发计划或将于“十三五”启动
- 3项中医药国家标准发布 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 商务部:药品零售业要主动适应新模式新业态
- 河北创建中药材种植示范园获得显著成效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