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阶段布局,“十三五”期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我国传统制造业正面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互联网行业冲击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照明行业转型困局
那么,在传统企业谋求转型过程中,有哪些实际的探索和出路呢?是选择精细加工还是打通全产业链,是跨业发展还是继续拓宽市场?这里说说两个来自照明这一典型制造业的例子,不同的两种发展路径或许值得借鉴。
近年来,从各国纷纷出台的白炽灯退出计划带来的LED替换潮,照明行业正在经历着新光源革命,而今,逐渐普及的LED产品随着加入照明行业的企业增多而不断打响价格战,同时,传统企业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和经济下行的压力,LED照明产业已是“蓝海”变“红海”,企业生存状况堪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LED照明行业累计亏损企业579家,亏损面为22.18%,高于全国轻工行业亏损面8.6个百分点。根据市调机构LEDinside统计,今年LED平均单价下滑30%—40%,产业的产值仅成长2%,达145.2亿美元。
国家半导体照明研发及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耿博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环境下,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放缓,对属于建材电工品类的照明行业来说,存在市场需求萎缩的问题。而LED下游应用市场处在产品同质化带来的过度竞争局面,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碎片化,市场有待规范,处于行业洗牌阶段。当传统照明产品替换成LED这种寿命较长的照明产品后固定的市场份额替换完成,未来的市场空间在哪里,是行业的顾虑所在。
全产业链整合拥抱“互联网+”
赛迪智库集成电路研究所研究员葛婕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经济下行,LED行业也遭到很大冲击,表现在企业利润较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随着智能照明发展,很多其他行业企业进入LED行业,造成产能过剩,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另外,产品价格下降,利润空间压缩。
对于照明企业如何转型升级,耿博认为,一方面应该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在企业的生产、管理、工艺等方面都要寻求转型,培育新的市场机会和商业模式。另一方面,思考如何从传统制造到智慧制造,如何从整个替换性市场到智慧型照明市场。可以结合智慧城市或者把信息化“互联网+”的概念结合起来,这是行业转型的大趋势。
中国灯饰照明共享联盟会长、重庆禾盛联合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汪顺波就是按照这一政策思路来谋求转型升级的,他选择在渝新欧铁路的起点打造“中欧智慧光都”,将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整合,未来将通过跨境电商的方式,使中国制造走出去。汪顺波认为我国在半导体照明行业和世界各国走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中国的生产能力强加上产品质量的提高可以将产品远销海外,虽然芯片封装和外延片的生产存在恶性竞争,但是发光领域的应用空间无限,可以从智慧照明到智慧社区再到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灯饰和照明,还包括光电显示等多种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应用。
葛婕建议,LED企业的转型升级,一是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二是应该挖掘细分领域市场,走差异化路线,三是企业联合创新,研发共性技术。
细分市场产业共生
耿博表示,行业转型需要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双轮创新驱动。这一轮的产业转型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功率和成本上的硬障碍,只有突破这个瓶颈,才能形成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未来做细分市场也是照明企业的一种选择,这里充满想象空间和市场机遇,比如探索红外领域、拓宽深紫外LED市场等,从光电的应用角度同农业、生物领域、健康医疗等结合起来。
而资本市场的LED产业并购整合案,或许更多地说明了行业走向。据高工LED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从今年初至今,LED产业共发生了近30起并购整合案例,整体并购金额已超过280亿元,并且涵盖LED产业链各环节。
- 中国经济显现积极信号 企业信心指数大大提升
- 人社部:新社保卡望引入生物识别等新技术应用
- 十三五经济热点:生态和金融改革将成重中之重
- 墓地被收强制管理 法院判决镇政府行为违法
- 五中全会谋划下一五年 中国或成第一经济体
- 广州未来两年将培育2500家高新技术企业
- 键桥通讯等公司参与中英产学研合作
- 中国版工业4.0出台 腾笼换鸟发挥比较优势
- 14省份前三季度GDP出炉 京沪增速低于全国水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