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村民刘军说,他原先养了40多头,今年4月全部都处理了,一共赔了十几万元。“钱大多是跟亲戚朋友借的高利贷,也不知该怎么还!现在奶农手里基本上没有牛了,我们村的奶牛养殖已经走到了尽头。”他说。
薛圐圙村只是一个缩影,受到养殖行情影响,曾经帮助农户发家致富的奶牛养殖,已与他们渐行渐远。
记者近日在山西省传统的奶牛养殖地区朔州市了解到,受国际奶价持续下跌、市场需求不旺、乳企限收拒收等因素影响,中小奶农纷纷弃养“离场”,信心不再,养殖园区持续亏损,进退维谷。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沿线看到,一些养殖园区已经“牛去园空”。山阴县合盛堡乡奶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陈永和告诉记者,合作社共有12家养殖园区,除2家勉强维持外,其余都在赔钱,面临倒闭。
陈永和带记者来到附近的一个养殖园区,占地一百多亩的园区杂草丛生、空空荡荡。该园区负责人吴国栋说:“去年园子里有460多头奶牛,每天能产3吨鲜奶,现在只剩下200来头,一天只能产900公斤。”为了节省开支,吴国栋辞退了多个工人,自己兼做几项工作。“建这个园区投资380多万元,现在100万元想出手也没人要,我还有200多万元的高利贷,加上每个月园区的开销,没法撑下去了。”
记者在山阴县采访了解到,当地有的乳企收购鲜奶价格只有3元/公斤左右,而奶农的成本却在3.2元/公斤以上。“现在养得越多,赔得越多,有些园区只能降低成本喂养,结果是奶质下降,价格更低,形成恶性循环。”一些奶农反映,“在奶源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乳企一定会想方设法降低收购价格。”
由于进口乳制品价格走低,乳企开始找各种借口减少鲜奶收购量。从去年开始,朔州市几家主要乳企都有不同程度限收。当地乳企还不时出台限量收购的规定,多余的鲜奶奶农只能自行处理。薛圐圙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园区负责人说:“无论是拒收还是限收,多出来的鲜奶只能倒掉,我们也不敢和乳企讲道理,得罪了人家就更没活路了。”
处于强势地位的乳企还在不断提高饲养标准和规模,一些苛刻的条件让奶农望而却步。据朔州市畜牧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一些乳企要求养殖园区必须限期整改,以达到乳企规定的鲜奶产量和饲养标准,逾期未完成的,将全面拒收。
“从某种意义上讲,乳企决定着奶农的命运。”陈永和说,目前奶牛养殖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家家户户养奶牛的情况已经一去不返,不仅是中小养殖户在这次危机中被迫退出,就是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园区,在这么多苛刻的条件下也很难生存。
-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获四方面政策支持
- “农家乐”用地政策明确 休闲农业“添把火”
- 农业部:力争今年冬小麦面积稳定在3.38亿亩
- 农业部首次明确农家乐用地政策 休闲农业将引入P
- 农机装备向高端化升级 市场规模有望达五千亿
- 十三五农业投入机制改革启动 农业补贴将调整
- 汪洋:加快互联网在农业中应用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
- 每年2亿吨秸秆被丢弃 中粮燃料乙醇项目陷等政策
- 国家林业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键是“放活经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