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小产区模式是趋势未来发展可期
2015-7-9 16:48:42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此次大会的亮点之一在于发展中国葡萄酒小产区建设。会上,由政学企三方合作建成的“新疆玛纳斯葡萄酒产区风土与识别技术联合研究基地”揭牌,该基地是由玛纳斯县政府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携手,依托中葡酒业玛纳斯葡园建立。大会开幕式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院领导主持,中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科学技术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新疆玛纳斯县政府有关领导及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琦等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直播:“质”“量”配套行业迎来质量安全新时代
在我国成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和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的当下,葡萄酒以其健康时尚的文化内涵正逐渐被我国民众广泛认可,然而葡萄酒产品质量问题和产品真实性问题也层出不穷。
针对上述问题,本次大会特邀奥地利国家技术研究院Rebecca(丽贝卡)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段长青教授等多位中外权威专家,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产区葡萄酒划分、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此外,与会嘉宾特别围绕“中国葡萄酒产区划分”做主题演讲。
与此同时,全国酿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葡萄酒分技术委员会、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的有关领导和委员,专门召开分会场专项会议,对葡萄酒国家标准修订工作方案展开了深入讨论。
研讨:小产区模式是趋势未来发展可期
作为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对我国葡萄酒小产区建设的讨论值得特别关注。“产区决定风格”向来是葡萄酒行业的金科玉律,越是风格强烈的葡萄酒产品,其产区特点越明显,这就是国际通行的“小产区”概念。在传统葡萄酒生产国家,优质高端的小产区葡萄酒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酿酒葡萄是否为当地特色品种,气候、石砾和土壤等小产区的地域性风土如何,以及最适宜的酿造工艺等。
而在我国,由于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因此“小产区”酒属于发展中阶段,未来前景可期。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葡萄酒产业要真正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首先要“摆脱已有的葡萄酒产区的经营模式——更加重视原料基地的建设。要培育出一批具有我国特色的葡萄酒优质产区以及众多的特级优质小产区,如村庄级产区”。独一无二的风格正是葡萄酒的灵魂,因而小产区酒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产业发展方向,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品牌推广策略。
聚焦:小产区大影响我国黄金纬度小产区大有可为
在本次大会上,由玛纳斯县政府携手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依托中葡酒业建立的“新疆玛纳斯葡萄酒产区风土与识别技术联合研究基地”正式揭牌落成。该研究基地的落成意味着中国小产区葡萄酒迈上新进程,对于未来科学划分中国葡萄酒产区、科学打造产区品牌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据悉,该基地所在的玛纳斯葡园位于新疆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带的核心产区、北纬43°28’—45°38’绝佳的地理位置,与法国波尔多、美国加州同处于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黄金纬度带上。玛纳斯葡园为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地貌结构复杂,年均温度7.2°C,年日照时间2721小时,年降水量215.6mm,pH8.0弱碱性砾石沙壤土;天山冰川融水注入县内的玛纳斯河和塔西河,灌溉着依河而建的葡萄园。玛纳斯县是新疆的“葡萄酒城”,素有“中国酿酒葡萄之乡”美誉,2009年起,中葡酒业与玛纳斯县政府合作开展玛纳斯小产区葡园建设,历经6年的产区精耕细作,积极发展精品小产地生态葡园,规划园中园、精品园,不断推进葡园的精细化管理,从根本上提高葡萄酒的品质,培育出以玛纳斯为代表的特定小产区,让消费者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玛纳斯小产区葡萄酒不可复制的典型风格和特征,为推进中国小产区发展进程做出不懈努力。
作为中国优质产地生态葡萄酒代表企业之一,中葡酒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依托此次“新疆玛纳斯葡萄酒产区风土与识别技术联合研究基地”落成的战略合作,在当地政府、学术机构与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下,使玛纳斯产区的风土条件、应用科学数据得到进一步研究与落实。据此发挥中葡酒业独有的产地生态优势,研究各个小产区之间的风土条件差异,使不同小产区之间葡萄酒风格更加鲜明。最终实现特定环境、特定的小气候、特定的葡萄品种、特定的酿造工艺,使小产区葡萄酒的品质与标准更加成熟。
- 互联网+洗车为何办照难?改革是关键
- 各大银行千亿资金掘金“一带一路”
- 家电能效“领跑制”再提速 企业将调整市场策略
- 养老金改革呼之欲出 专家:提高股票投资比例
- 大数据、模式是传统媒体转型困局解析
- 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将出台 九鼎低调提前开启布局
- 传统融资渠道有限 房企多元融资推进战略转型
- 农村敬老院问题多 多地试点“公建民营”模式
- 环保PPP模式如何突破:关键在于建立回报机制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