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最受关注的政策包括向符合条件者定向微调住房限购政策。
《意见》中规定,对达到上海市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且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一定数额或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达到一定标准的非沪籍人员,定向微调住房限购政策。该《意见》的出台表明,对于这部分符合条件的非沪籍人才,今后有资格在沪购房。
德佑链家有关分析人士表示,从政策来看,目前是放开了“人才”的购房资格,而这部分人往往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未来可能会对沪上刚需项目甚至中高端项目的成交起到拉动作用。不过,从此次“人才型”住房限购的定向微调来看,不排除未来也会出台针对所有非上海户籍单身人士购房限制的微调政策。
仅仅是定向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此前执行的限购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非上海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一套房。而本次新政对非上海户籍购房者的条件略有放宽,明确上海对达到上海市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且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一定数额或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达到一定标准的非沪籍人员,定向微调住房限购政策。
在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看来,上海这十分“微小”的政策调整有着积极的信号意义。“上海这一轮小范围的宽松政策,也确实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跟随全国趋势的一种调整。”亚太城市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陈宝存表示。
但也有业界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其实上海这项新政实际真正能为楼市带来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最多能增加部分中高端住宅的销售。
从深层次来说,近期一线城市在住宅用地供应减少的情况下,仍然成为本轮市场复苏中的领头羊,这些基本面较好的城市,在积极的政策刺激下,楼市的反弹作用将更为明显,因此,北上广深并不用真正放开限购,或者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历次市场起伏也并非仅由政策主导,只要政府给出一个风向、一个态度,市场就会应声而动,房企和购房者都会向这些城市加速聚拢。
北京难突破限购底线
就在上月底,北京也发布了简化规范外籍购房的文件,虽然购房资格不变,但却被业内认为购房门槛有所降低。当然,北京市内核心的限购政策丝毫未被动摇。
陈宝存坚持表示,即使目前北京、上海相比此前严格楼市政策有了一些松动迹象,但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五年内是绝不可能全面放开限购的,“北京简化外籍购房手续更多的是希望增加对市内写字楼等商业项目的销售,而未来即便北京限购政策会继续宽松,也只会在高端住宅上小幅调整,刚需普通商品房是肯定不会突破的。”陈宝存表示。
而且业界也认为,从目前的土地出让市场来看,就算不放开限购,房企也并不会降低在京投资的热情,地价、楼面价超出预期的涨幅,传导到住房市场上,肯定令房价上涨速度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从后市来看,只要北京不再继续收紧限购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就已经算变相“宽松”了。
一线城市市场分化
对于全国住房市场来说,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风向标。然而,在“3·30新政”等各种市场鼓励政策出台后,这四地却出现了不同的市场反应。
日前有报道称,深圳房价动荡程度不亚于股市,只是调整的趋势始终保持一路走高的状态,短短几个月涨幅惊人,部分热点片区房价迅速上涨三四成,随之而来的不仅有成交的放量,还出现了深圳楼市历史上罕见的“毁约潮”。与此同时,广州楼市的上升势头虽不及深圳,但也出现了快速回温。相较之下,北京、上海则“平静”得多,房价上涨大多是缓步进行的,此前国家统计局还撰文分析称,北京目前二手房成交量虽然恢复很快,但买卖双方都比较理性,多数地区二手房房价比两年前的最高点仍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对此,陈宝存坦言,消费者大不必对深圳、广州那么“谈虎色变”,但也不能对北京、上海彻底放心。“实际上,深圳、广州楼市大幅回温更多的是区域现象,今年以来,深圳前海区等区域房价上涨超过50%,广州的区域性增长也达到了20%,而北京、上海之所以没有这么剧烈增长,主要是因为两地没有大规模的新盘入市,需求被压制了。”陈宝存表示,因此,北上广深四地楼市发展趋势虽然表面上有着一定差别,但本质是相似的,大规模的购房需求仍然存在。
- 贾康:2015年我国大部分城市房价可完成探底
- 河北今年投资1020亿 京津冀交通网蓝图已出
- 农村土改三项试点启动 33个试点方案获批复
- 多地出手稳增长 基建投资仍是主攻方向
- 建立督查制度加大考核问责 新一轮棚改危改提速
- 国务院力推PPP模式参与改造:3年内棚改180
- 发改委:推68个城市轨道重大项目 完成投资3.
- 发改委:3万亿投资已完成 将再推4大工程包 鼓
- 全国地铁投资将达3千亿 每公里造价升至8亿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