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蒂收购丁家宜 善后措施引经销商不满
2014-6-16 9:30:22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第一财经日报》日前获悉,丁家宜的善后方案目前已经基本敲定,其生产丁家宜产品的南京工厂、苏州工厂等或将陆续关停,相关人员正在遣散中。不过,一些经销商对于科蒂的解决方案并不满意。
部分经销商不满善后方案
2010年12月,丁家宜与科蒂达成战略协议,将大部分股权售予科蒂。此后,根据科蒂在2012年6月发布的招股书,科蒂逐渐持有丁家宜100%股份,收购丁家宜的总金额为24亿元。
然而最新财年的数据显示,丁家宜业绩进一步下滑,已经成为科蒂公司的累赘。截至2014年3月31日,由于该品牌的账面减值,致使科蒂2013年三季度亏损2.533亿美元,丁家宜所处的皮肤和身体护理部门2013年三季度减损共3.169亿美元。
为了止损,科蒂不得不放弃丁家宜品牌。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科蒂定于近期召开内部员工会议和经销商会议,处理相关善后事宜。
据一份内部流传出的《科蒂大众化妆品中国区丁家宜经销商退货公告函》,科蒂对其散落在各地的经销商以及零售商库存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对经销商的退货总额、退货的生产日期、退货次数、退货期限、审批及其付款流程,都做了详细的解释。
上述函件显示,经销商需要在符合科蒂各项“要求”的前提下退货。令经销商颇为不满的是,在退货的终止日期9月30日之前,科蒂只接受每位经销商一次退货要求,而退货要在9月30日之前送达指定地点。另外,退货产生的运输费用需要经销商自己承担。
科蒂公司将退货到达指定仓库的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7月31日到达的,按照产品净价的97%计;8月31日到达的,按照产品净价的90%计;9月30日到达的,按照产品净价的80%计。此外,除了经销商,市场上更多二批商、三批商的部分库存该如何处理,科蒂方面并没有给出方案,这让一些经销商不满。
一场捡芝麻丢西瓜的收购?
实际上,在科蒂接手丁家宜后,随着销量下滑,不少经销商都已经丧失信心而放弃了这一品牌。
丁家宜前高管汪星(化名)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科蒂收购丁家宜时,并没有很好地判断丁家宜的状况,以为丁家宜仅仅自主发展,就足以为科蒂带来利润。因此,在支付24亿元的收购价款后,几乎再没有对丁家宜进行更多投入,也没有在广告、营销、代理政策等方面给予代理商更多的优惠和未来发展的信心,再加上外企的行事风格与本土经销商的沟通不畅,丁家宜的销量迅速下滑,以致很多经销商纷纷离开。”
对于丁家宜的没落现状,另一位经历和见证了丁家宜品牌的兴盛和衰弱的早期经销商认为:“丁家宜初始的创业团队之所以选择退出,可能是预见到国内化妆品大众市场消费升级、集中度提高和渠道分化的大势,而选择了及时全身而退。即使原有的团队不退出,可能也改变不了丁家宜品牌的衰落。”
在他看来,科蒂收购前,丁家宜已经是一个低端的大众品牌,销量遇到瓶颈,渠道逐渐下行和低端化,仅靠高营销费用维持销量。随着化妆品销售渠道的逐渐分化、卖场强势、专营店品牌崛起,以及电商渠道的冲击等,此类低端大众品牌必然面临洗牌,而洗牌的过程还将持续几年。
“当时科蒂收购丁家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顺利将旗下的阿迪达斯个人护理用品系列打入各大商超等渠道,此后阿迪达斯也的确借助丁家宜的渠道,取得了较好的增长,”汪星表示,“但是相对于科蒂收购丁家宜花费的24亿元来说,可以说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 收购容易整合难 美即或沦为下个小护士?
- 通用汽车车辆缺陷11年未引起重视 召回揭监管黑
- 奇瑞在京首家经销商退网 疑似放弃北京市场
- 湘鄂情合肥店被曝已歇业20多天 将剥离高端餐饮
- 三元股份今年将有望扭亏 三鹿遗产成救命稻草
- 娃哈哈富氧水概念国外被禁 市场竞争激烈导致?
- 香港同兴药业起诉广药 要求解散王老吉公司
- 宜华地产从三四线城市撤离 以避免市场风险
- 嘉应制药多种低价药提价方案实施 最高上涨60%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