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骗贷案发酵: 涉及17家银行资金148亿
2014-6-13 9:30:33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6月12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青岛银行业某机构获悉,自5月底公安机关介入青岛港融资欺诈案开始,当地银行业迅速展开一轮排查。
某机构数据显示,青岛当地至少有17家中资银行卷入铜、氧化铝等有色金属融资业务,这17家银行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华夏、民生、兴业、招商、中信五家中型银行,还包括恒丰、齐鲁、日照、威海、潍坊等山东本地金融机构,再加上河北银行一家异地城商行。
知情人士透露,上述17家金融机构涉足青岛港有色金属贸易融资业务的融资额在148亿元上下,其中进出口银行单家就在40亿上下,多家大行涉及金额都在10亿上下。
“盖子终于揭开了。”青岛当地一位资深银行人士表示,各家银行对铜融资背后的影子银行链条心知肚明,“只有潮退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在上述银行业人士看来,青岛或许是下一个“江浙”,只不过,银行体系坏账危机从钢贸融资转换成了铜、氧化铝等有色金属融资。
150亿是一个什么概念。21世纪经济报道从当地人民银行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季度末,青岛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9984.6亿,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为2285.3亿;150亿相当于当地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5%,制造业贷款余额的6.5%。
青岛港口有色金属融资欺诈事件在金融机构引发的反响也在发散。下一步,银行势必将收紧融资信贷,彻查现有融资信贷的抵押品,这将进一步加剧坏账暴露进程。
铜融资等领域的猫腻并没有什么新鲜事。国内商业银行铜融资,普遍存在三种模式,其一,信用证模式,其融资路径是进出口企业通过境内银行开出的延期付款90-180天信用证,将境外现货铜进口到中国保税口岸,再将铜卖给贸易商。
但企业收到现货铜并转手卖出往往只需不到60天,这个时间差,对于企业而言,相当于进行了一次低成本短期融资。
除了信用证模式,铜融资还有仓单质押模式和融资平台模式。前者是将境外现货铜进口到中国保税口岸,注册保税库仓单再向银行申请仓单质押美元贷款,最终投资于高收益项目和资产,赚取利差;后者则需依赖另一实体主业。
上述三种模式彼此不互斥,信用证和仓单质押贷款往往连环使用,这使得铜融资成为一个巨大的影子银行黑洞。
“贸易商利用从银行获得的授信占压资金,并将融得的资金投向回报更高的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而吹高了铁矿石融资、融资铜的泡沫。”据上述银行人士介绍,这恰是过去几年钢贸、有色金属过度融资的核心症结所在。
此前,银监会办公厅曾向贸易融资发达的沿海省市下发《关于开展进口铁矿石贸易融资情况快速调研的通知》。
早在4月底,银监会季度监管会议上,银监会就已警示,“钢贸行业的违规融资模式有被复制到铜、煤炭、铁矿石、大豆等商品贸易融资领域的迹象。”
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风险首次与产能过剩行业、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并列成为监管机构重点防范的信贷风险领域。
对于卷入青岛港有色金属融资骗局的外资银行,此前就有包括渣打银行在内的多家外资银行宣布叫停针对部分中国新客户的金属融资业务。
6月12日,接近当地外资银行的人士透露,外资银行正在积极防范其他案件发酵,预先排查其他客户。
当地多家中资银行也向记者表示,正在考虑通过法律诉讼渠道来保全资产。
- 消息称煤电联动将重启 或降低火电企业利润逾80
- 监管层发放首批社区支行牌照 民生银行获700牌
- 李克强总理出访英国 将推核电高铁金融等领域合作
- 曹妃甸:今年开工和投产92个项目 不存在“烂尾
- 新建线路陆续投运 铁总拟增百亿动车组购车款
- 能源局将打捆发“路条” 改革火电审批方式
- 京津冀产业转移目录在制定 承接产业如何分配?
- 互联网金融企业或触及非法集资 央行酝酿监管
- 长江经济带将实现两条高铁贯通 多城市之间可互通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