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别对汇金增持抱有幻想
2014-6-4 16:16:47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如何摆脱这种局面,让股指获得上升的动力?为此,有业内人士把目前聚焦到了汇金增持的身上,呼吁汇金开展第6次增持,寄希望于汇金的第6次增持来提振市场人士,从而使A股市场形成向上的凝聚力。
应该说,汇金增持的时机确实已经成熟。就汇金增持来说,通常都是以增持四大行股票为主。市场谈论汇金增持指的也是汇金对四大行股票的增持。而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四大行的股价均已破净。以5月30日的收盘价计算,中国银行破净最惨烈,股价仅为净资产的0.77倍;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股价则不足每股净资产值的九折;工商银行的局面略好,但股价仅为每股净资产的0.92倍。因此,四大行股票确实体现出了较高的投资价值,是值得汇金增持的。
不仅如此,从资金面来看,汇金增持四大行股票并不缺少资金来源。因为目前正值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高峰时期,四大行也陆续实施2013年分红方案。而且四大行是现金分红的大户。汇金通过四大行的分红,可以领取逾1300亿元的“大红包”。因此,汇金增持四大行股票,有足够的弹药作后盾,甚至只需要将分红金额的一小部分拿出来,就可以实施第6次增持了。
并且从时间上来看,目前距离汇金第5次增持结束的时间已有半年之久,而距离第5次汇金的实质性增持更是达到了一年的时间。尤其是去年6月,汇金增持四大行股票可谓风风火火。因此在一周年到来之际,投资者更盼望着汇金能够“该出手时就出手”。更何况,目前四大行的股价明显低于去年汇金增持时的价格,再次增持四大行股票,有利于降低汇金增持四大行的平均成本。也正因如此,市场对汇金的第6次增持充满了期待。
实际上,正是基于上述分析,不排除汇金第6次增持四大行的可能。但即便如此,投资者也没必要对汇金增持寄予厚望,汇金增持很难成为引爆当前股市行情的导火索。
一些投资者之所以总是对汇金增持寄予厚望,究其原因在于2008年的“9.18”救市。当时汇金增持工、中、建三大行股票(当时农行未上市)被列为管理层三大救市措施之一。而且当年的9月19日上证指数大涨9.45%,股票几乎全线涨停。也正因如此,汇金增持从此就给投资者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每逢股市低迷之时,投资者总希望汇金能伸出援手,将股市提振一把。
然而,尽管投资者对汇金增持总是抱有幻想,但汇金增持对股市的刺激作用却是越来越小,正印证了那句古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尽管汇金一共进行了5次增持,但随后的增持对股市的影响非常有限,市场几乎没有太大的反应。尤其是经过汇金的5次增持后,许多投资者对汇金增持的作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包括汇金的增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作秀”。如汇金的第5次增持,除了去年6月份汇金进行了大手笔的增持之外,从7月到12月的6个月里,汇金增持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堪称虎头蛇尾。因此,市场对汇金增持也是越来越失望。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从提振股市的角度来看,汇金增持的作用本来就很小。2008年的“9.18”,汇金增持似乎作用挺大,这主要是三大利好的合力,而并非汇金增持的一己之功。因为当时的救市政策还包括了印花税单边征收、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两项措施。尤其是印花税单边征收这一措施,直接降低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是股市的实质性利好。所以这才有了当年“9.18”的井喷行情。而当年的行情最终也还是夭折了,这本身也就表明了当时救市的失败。包括汇金增持在内的三大救市政策并没有真正提振市场。
而从目前的股市来说,更不是汇金增持所能够提振的。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而且银根紧缩的局面并没有大的改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股市始终处于失血状态。其一是IPO在今年得以重启,在经过1月份的IPO疯狂之后,虽然从6月份开始IPO节奏将放缓,但这终究还是从市场上抽血而不是输血。其二以定向增发为代表的再融资向股市张开血盆大口,成为当前市场最大的抽血机。其三,大小非加剧套现,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高管套现规模环比增加9倍。此外,股市还将面临着优先股的融资压力,而优先股的融资较之于定向增发来说,丝毫都不逊色。
也正因如此,在目前市场缺少强大资金来源的背景下,要提振股市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汇金增持也能给股市带来少许的资金,但这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很难给股市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 叶檀:央行要市场化就市场化到底
- 郎咸平:时势造马云还是马云造时势?
- 皮海洲:南纺不退市就让退市制度退市
- 罗天昊:中国仍需遥望美国一百年
- 牛刀:量价齐跌在一线城市何时开始?
- 徐明天:房地产如何毁坏中国经济大厦?
- 不执着:腾讯+京东联姻背后透出啥玄机?
- 郎咸平:关键十年,政府应该做什么?
- 郭施亮:未来还会出现第二个南纺股份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