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咨询 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 商业计划书 IPO咨询 付款方式 联系我们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从Google+学到哪些产品开发的经验及教训?

2014-5-12 15:55:07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在本文开始之前,笔者必须要提前申明一下,我之前曾在Google+的创始团队工作,也是Circles(圈子)背后的创意发明者,不过,我现在已经离开了谷歌,而且对于他们的现状也没有任何内幕消息。当然,本文更不会涉及任何保密信息,相关内容都是根据公开信息推测出来的。在此,我只是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帮助大家开发更好的产品。
  
  最近,Google+的管理层发生了变动,此事吸引了许多媒体评论和猜测。笔者认为,现在应该是一个好时机,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几年里面Google+的经历,它是如何开始,如何推出,又是如何演变的。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学到什么经验教训。
  
  1、产品开发,要围绕解决大众问题,而非公司问题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面,人们一直在讨论Google+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在所有的讨论中,有一个主题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随着Facebook的崛起,谷歌的确遇到了不少麻烦。那么,如今这些麻烦仍然存在吗?
  
  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笔者也阅读了一些关于Google+的讨论,不过,这些讨论的视角,绝大部分都是从“公司问题”的观点出发的,有些问题几乎很少有人讨论,比如,Google+究竟能够,或应该为人们解决什么问题,还有,Google+是否还能通过创新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Google+和谷歌公司的其他业务不同,实际上,谷歌其他业务中遇到的那些明显问题基本上都被解决掉了。如果Google+想要让自己的用户参与量与Facebook旗鼓相当,那么他们必须要专注于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Google+帮助人们生活的更好。谷歌必须要明白,人们根本不会关心谷歌公司存在什么问题,他们只关心谷歌的产品是不是会对自己造成影响,让自己的生活更方便。
  
  同样,你不妨想想看,用户会使用Facebook收集和自己有关的数据,然后去吸引广告吗?当然不会,他们使用Facebook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用一个更好的工具,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愉快,更加幸福。实际上,用户自己也无法预测未来哪些工具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价值。
  
  事实上,在如今这个时点上面,我们发现,虽然有人叫嚣社交软件的末日到了,但其实距离那一天还早着呢。人们仍然需要构建人脉关系,需要维护人脉关系,更需要拓展人脉关系。用户希望与自己关心的人一起分享他们的生活经历,谁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用户就会选择谁。
  
  在社交网络上,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被解决。未来人们会如何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呢?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不过,有件事儿还是很有趣的,那就是Facebook收购了虚拟现实头盔制造商OculusRift,从这笔交易中,或许人们能够看出Facebook对未来布局的一些端倪。而我们回过头再看看Google+,你会发现,除了现有的那些功能之外,根本没有其他特别之处。
  
  如今,仍然有很大空间进行创新,而且也充满机遇,互联网依然处在婴儿期。作为一家巨头公司,可以说,根本不必太过担心竞争带来的威胁,应该把竞争看作是一场零和游戏,而且,这场游戏的大势已定。
  
  2、感知利益比感知工作更重要
  
  在笔者的移动手机地址薄里面,都是一些我无法识别的人。我生命里的所有这些人,存在于各个行业领域,而我并没有好好管理他们。在我最私人的一台设备里,最私人的部分存储的竟然都是一些陌生人。我想这种情况不止我一个人有过,几乎每个人都发生一样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在“我这类人”眼里,花力气更新地址薄,这份工作是不值得的。而这,也是GoogleCircles遇到的问题。
  
  对每个人而言,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感知利益。Circles一开始希望能让用户在好友圈子里分享自己的线下生活,在Circles上面,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经历。而在当时,这个功能却是Facebook的阿克琉斯之踵,因为Facebook的主要设计模式,就是和所有好友分享一切,但实际上,有些东西人们只愿意和少数几个人分享,而这也是Facebook当时存在局限的地方。
  
  虽然当时的谷歌知道用户有这方面需求,但是要设计出Circles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仅仅识别出用户利益是远远不够的。原始创意,以及独一无二的价值建议,这些固然重要,但是执行也同样不能被忽视。
  
  如果你翻翻自己的移动手机的通讯录,就会明白一件事儿,那就是用户肯定不愿意手动把好友导入进Circles里面,而且更重要的是,用户更不会去手动更新这些地址通讯目录。悲剧的是,Circles需要用户手工操作,它忽略了产品的感知价值,因此,当你的App产品需要进行感知工作操作时,用户内心里面肯定会认为做这些事儿不值得。
  
  不管你的用户界面做的多漂亮,用户体验做的多有趣,人们还是不愿意使用你的产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忽略了感知价值,人们不愿意做他们认为的“无用功”。
  
  从个人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是无法被解决的。Circles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网络工具,由于很多功能需要手工执行,所以它不会获得成功。现在,是时候重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
  
  3、专注,耐心,因为互联网还很年轻
  
  笔者目前所在的公司是Intercom,我们公司使命非常宏大,也很宽泛,我们渴望去构建一些能被数百万App,数十亿人使用的产品。但是我们非常清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数年时间的磨练。
  
  虽然像Instagram这样的产品在短期内获得了爆炸性增长,但是一般而言,社交网络还是需要很长一段的时间去构建的。而且,和现实生活一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果想要加深社交网络关系,一样需要“日久”,才能“见人真心”。
  
  然而,Google+让人感觉有些操之过急,他们想要一下子搞定所有事情。前有Facebook的迅速崛起,后有Twitter的发展壮大,Google+认为,自己必须要同时和这两家公司竞争。但是Facebook和Twitter确实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而且他们服务的对象也不一样。结果,我们发现,Google+的产品太过复杂,他们没有一个极具侵略性的杀手级功能,这也产生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Google+没有专注在一件事上,或者通俗点儿说,他们没有专注在某一个产品功能上。回顾过去几年时间里,凡是获得成功的社交网络产品,它们无一不是只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并且把这件事做到最好,然后,当获得成功之后,这些成功的社交产品才开始有机发展,扩张。
  
  4、生活是凌乱、难以应付的,你要学会拥抱、接受这个理念
  
  笔者曾经负责过一个规模巨大的研究项目,帮助沃达丰(Vodafone)公司分析他们的呼叫中心员工是如何分享信息的。在汇报研究结果的时候,我展示了两张图片,目的就是为了向他们解释,和我们脑海里经过理性整理过的体验不同,真实的生活,是凌乱、难以应付的。
  
  生活中我们需要处理的事情,包括与他人的相处关系,是最复杂的一件事,同时也是很凌乱的。你不妨想想看,从最初相亲认识,到步入婚姻殿堂,是不是非常复杂?人际关系包含了最深层的人类情感,比如,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我们如何把自己展示给其他人,我们渴望得到些什么,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愿意加入到哪个群体之中,我们会爱上谁,我们怎么去爱,我们又如何面对死亡,等等。所以说,设计一款社交类产品是非常复杂、困难的。
  
  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混乱的,而软件开发人员提供的却都是结构化数据,二者之间必然存在分歧。也许有一天,我们人类大脑里都存储着节点和链接,这样我们就能直接映射到软件上了。不过,这件事儿永远也无法实现。
  
  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WhatsApp崛起的背后原因就是它解决了“Circles”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WhatsApp拥抱了“生活是凌乱的”这一理念。而Circles,FacebookLists,还有FacebookGroups,所有这些产品都假设人类群体是一个限定的对象,而且设定了明显的界限,而WhatsApp没有这么做。
  
  WhatsApp的群组对话和其他产品有微妙的不同,但是这个不同之处却非常重要。WhatsApp上面的群组聊天一般不是永久性,或固定不变的群。其他群组对话产品,往往是集中一群特定的人,然后在一段时间内讨论各种不同的问题,而WhatsApp不是这样设计的。WhatsApp也能集中一群人进行交流,但是却是一次性的,讨论的主题也是临时性的,比如一个活动,一场音乐会,一次聚会,或者周末小聚,等等。
  
  当人们开始在群里随意胡侃时,这种临时性的交流群组就会逐渐消失,在必要的时候,用户会重新构建其他群组,一般来说,人们会因为某个活动,某个事件聚在一起,然后加入群里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相互交流,分享内容,群组会逐渐变得凌乱,最后就没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邮件貌似和WhatsApp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经常给同样一群人发送电子邮件,每次也需要手工重构联系人列表。对许多工程师来说,这是一件令人抓狂的事情,手工操作,无论是数据处理,还是数据存储,效率是非常低下的,而且还会造成大量重复。
  
  可是,现实世界就是凌乱,无规律的。未来,Circles应该如何运作呢?笔者认为,应该像WhatsApp那样,给产品更多“临时性”属性,而非“永久性”。
  
  5、如果你开发的是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不要使用“快速模仿”战略
  
  在笔者的办公室旁边,有一家夜店,但是这家夜店的生意却在走下坡路,他们放的音乐不对,供应的啤酒也不好。很快,周围又开设了好几家新的夜店,他们有更好的环境,更好的音乐,更好的啤酒,但是结局却一样悲惨,没过几个月,这些夜店都倒闭了。
  
  这些夜店都忽略了一件事情,也是开夜店的关键,那就是,朋友圈。人们都想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去夜店,这才是夜店成功的关键。
  
  Google+应用过“快速模仿”战略。“快速模仿”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复制竞争对手的功能,模仿他们的核心产品,避免和竞争产品直接冲突,然后在另一个领域里超越竞争对手。
  
  这种战略有不少成功案例,包括安卓,Windows,谷歌搜索,等等。对于Google+来说,Facebook不少东西它都模仿了,流媒体,照片,用户资料,公司资料,通知提醒。但是有一件事儿,Google+无法模仿,那就是用户的朋友圈。
  
  网络效应是需要花时间去经营的,而且,“快速模仿”战略根本无法适用在社交网络领域,因为它需要的是耐心和专注。
  
  6、Google+的产品综合应用功能很糟糕
  
  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在Google+推出之前,谷歌就已经有很多社交产品了。笔者不是第一个发现这个情况的人,下面就罗列出谷歌公司已有的一些社交产品:
  
  lGmail:异步信息,内联多媒体支持
  
  lGChat:同步信息,文本,以及视频。
  
  lPicasa:照片和视频,内联私人分享
  
  lYouTube:公共用户视频社区
  
  lReader:杂志
  
  lBlogger:出版和新闻内容服务
  
  lVoice:语音电话和手机短信服务
  
  笔者可以肯定的是,谷歌手头上肯定有很多产品需要处理,但是他们必须知道,如果一个用户使用多个谷歌产品之后,该如何通过一个身份识别层,应用所有产品呢?种类如此繁多的社交产品,用户不可能每使用一个产品就用一个用户名登录,不要说用户自己,估计最后连谷歌也会被搞晕。这里可以参考一下其他公司的解决方案,他们一般都使用电子邮件地址作为统一的产品用户标识。好吧,笔者不得不说,这个解决方案对于谷歌Gmail的开发团队来说,真是个讽刺。
  
  7、人们需要清晰的、能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概念模式
  
  笔者有很多朋友不准时。我记得在移动手机出来之前,每次安排会议之后,我都需要提前很久到会议地点等人,因为我不知道哪些朋友会晚来。
  
  有了移动手机之后,那些糟糕的体验终于解决了。但是谷歌的Hangouts(谷歌环聊)又把这种体验给拽回来了。在聊天的时候,我应该等待对方应答吗?我要不现在打开一个新标签?或是做些其他事情?
  
  回顾社交行业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成功的社交软件都提供了线下体验。如果Hangouts的概念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话,效果肯定很糟糕。因为你要设定一个“Hangout”活动的话,首先必须要做好其他功课,比如要先去询问他人是否有时间,然后再去建立一个日程表活动,最后才能完成“Hangout”。
  
  相比Hangout一个人,打电话反而简单的多。也许Hangouts对于组织工作和会议比较受用,但是要是和你的家人或朋友聚会相约,还是打电话更方便吧。
  
  8、分销往往胜过产品本身
  
  在刚刚发布Google+的时候,还是成功的引领了一波浪潮,至少,它让数百万人每天登陆,然后在上面签到。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用户已经在上面用自己ID登录,进行搜索操作,查收邮件,观看视频,等等。一旦谷歌在其系统渠道上进行分销,比如安卓,Chrome,还有搜索,那么他们还是有很多方法获得成功的。
  
  那么,下一步是什么呢?
  
  我们分析了上面这些教训之后,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Google+虽然目前陷入困境之中,但还算是一个理性的困境。谷歌需要回到最最基础上面,然后更加专注。
  
  要记住,产品策略,其实就意味着说不。谷歌需要明白Google+可以解决人们哪些问题,专注在一小群用户上,甚至干脆就专注在一个人身上,让产品更加简单,容易理解,就像Instagram,Snpachat,WhatsApp,Secret这些产品一样。
  
  Google+复杂的难以置信,而且不少人都不知道该如何使用。简化产品,然后提供一些杀手级功能,在用户界面上,不要提供过多的选项,而要选择为用户提供价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Google+需要建立在一个真实世界的社交规范和概念模型之上,你必须要明白,我们仍然处于社交软件的初期阶段。
  
  虽然社会科学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目前还没有既定的方法去开发社交类软件产品。复制竞争对手在社交网络领域里是不会成功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并了解人们真实生活的世界,就可以提供更好的社交产品,帮助人们生活的更好。
  
  (本文作者PaulAdams是Intercom公司产品部副总裁,之前曾在Facebook和谷歌工作。)

责任编辑:wj331标签: Google Google深度分析 Google研究报告

本文分享地址:https://www.china1baogao.com/news/20140512/9790918.html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着力实现

如今,京津冀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层面——箭在弦上,势在必行。从经济圈到一体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画...[详细]

深圳推“定制公交” 服务模式优劣势分

定制公交班车旨在倡导绿色出行,节能减排,具有社会公共服务的性质。目前,“定制公交”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势之处,同...[详细]

八部委力推仿制药 提升国产药品的使用

卫计委等八部委出台《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意见》将引导医务人员尽量用价廉质优的药品,这一...[详细]

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 中国新能源汽车

去年及今年,全国大面积持续长时间被雾霾笼罩,如何控制和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污染也是亟需解决的一大课题。空气污...[详细]

工信部加强物联网建设 2015年物联

良好的发展环境,必将带动物联网产业规模的迅速增长。三胜咨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与...[详细]

《整容日记》票房有望过亿 引爆整形美

不论是《整容日记》这部电影所引发的热议,还是中国整形美容的快速发展,都折射出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整形美容的关注。...[详细]

三胜咨询
关于三胜 三胜文化 团队介绍 调研执行 精准数据 诚征英才 联系我们
细分行业研究
研究报告 专项市场调研 营销策划咨询 产业规划咨询 地产策划咨询 企业管理咨询 成功案例
可行性研究
项目建议书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风险评估报告 项目评估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环境评估报告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编制要求 商业计划书价值体现 服务的主要模块 专业机构撰写的原因 业主需要准备的资料 商业计划书服务流程 服务优势与特点
IPO上市咨询
上市前管理咨询 上市前融资 上市招股材料咨询 上会路演 上市后服务 IPO服务流程 时间安排及进度
客户服务
服务承诺 付款方式 订购流程 产品配送 成功案例 在线反馈 帮助中心

深圳运营中心:深圳市三胜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华南地区运营总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中国凤凰大厦1栋19A 邮编:518035 三胜官网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28749841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传真:0755-28749841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400-096-0053 0755-25151558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0755-28749841 IPO咨询专线:0755-25151558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13923420831 广告合作:0755-25151558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5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