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中成药“禁售令”看中成药的国际化之路
2014-4-24 15:50:52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从全球中草药市场需求来看,全球中成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目前,全球使用天然药物的人数约为40亿,天然药物销售额约占全球医药销售总额的30%。据统计,1997年以美国、欧洲和亚洲为主的国际植物药市场约170亿美元,按年增长15%计,预计全球的植物药市场在2015年产值将突破1700亿美元。
然而,虽然市场空间较大,且中国是世界中草药研究最为深入、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却在全球推广中处处碰壁,中成药行业报告分析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
您可能感兴趣的研究:
天然药物转筒式脱胶罐医用高分子制品返回舱制药设备中药饮片加工消化系统药呼吸系统药脸部注射剂中药注射液止咳平喘剂医院用注射剂污水处理生物药剂实验用试剂生化试剂更多>>
企业在GMP、GLP、GCP等管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离西方国家药品进口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药品质量缺乏保证。我国中药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多,中药生产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弱。据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对中药生产企业的统计分析,中小型企业占到1033家,占96%以上,行业集中度不高。对比中日企业的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可见,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加强。
我国中药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落后,使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无法保障,很多出口中药因无法控制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或含违禁成分而遭拒售。
而且,无论单方还是复方中药,其化学成分大都是非常复杂的,且这些中药的“君巨佐使”的相互协同往往不是一个或几个模型和指标所能反映。因此,在我国中医药的基础研究上也存在许多含混不清、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药理、毒理、剂型、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均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中西文化差异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导致对药品的界定有所不同,中药在东道国是否属于药品变成了其进入该国的第一道“门槛”。例如,美国对药品的基本要求是:化学成分要明确,如果是复方制剂,其中每一种化学成分的药效、作用,乃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药效及毒性的影响都要清楚。
而目,古朴深奥的中医药术语常以古汉语为基础,很少有规范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更是很难被准确地译成外文。另外,很多中药效用及药理作用的阐述,多沿用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如阴阳五行等,尚无法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加以证明。这就更加阻碍了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所谓“中药不是药、中医不是医”的说法就道出了中医药在进军国际化市场中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3、缺乏完善的中药国际营销策略
大多数中药企业在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时都是期待将国内畅销的中药推向国际市场,但是许多国外消费者很重视健康保健,他们对天然绿色的保健品充满兴趣。很多中药企业缺乏理性分析市场、正确制定产品策略的国际营销理念,没有全面深入分析和掌握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特点,因而不能及时提供试销对路的中药产品,使我国的中药产品没有更好地推向国际市场。
笔者认为,对于国内中药行业来说,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仅是国外,在国内市场上,我国中药类产品质量屡次出现安全事故,也使其在国内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标准缺失、监管不严是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想我国的中成药产品真正的得到国际认可,笔者认为未来还需要较长的路要走,首先要制定严格的监管体制,完善行业标准,使其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凸显;另外在标准制定上要和国际接轨,降低绿色壁垒的限制,当然,接轨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迎合,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瑰宝,还是要有自己的骨气,用疗效征服世界才是上选。
- 案例分析:从Facebook看移动开发的发展
- 从鄂尔多斯房地产困境看我国城镇化发展
- 从制造业发展现状看印业未来
- 案例分析:从季末“宝宝”赎回看银行余额理财
- 从格兰仕事件看中国家电企业转型
- 分析:从基金一季报看投资风向
- 分析:从美的转型看顺德升级之路
- 分析:从东亚现代化看现代汽车新工厂落户重庆
- 分析:从北京车展看全球车企的中国新攻略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