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从Facebook看移动开发的发展
2014-4-24 15:49:0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Facebook最近绝对是互联网界的新闻明星。它首先是进行了大手笔的收购:2014年2月,以160亿美元现金加股票,以及30亿美元受限制股票福利的方式收购移动IM应用WhatsApp,总收购成本190亿美元。紧接着发布了一款新产品:移动端新闻阅读应用Paper。随后,Facebook还将自己使用的大量工具开源,包括Paper的加载效果Shimmer,LLDB的增强工具Chisel,以及Key-ValueObserving工具KVOController,如果说这些开源工具让程序员如获至宝的话,那么Facebook将Paper的交互设计工具Origami免费开放,则是广大设计师的福音,极大地方便了移动交互设计工作的开展。
2014年对于Facebook来说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因为从2004年2月4日Facebook产品上线到现在,Facebook刚好走过10个年头。10年前,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才19岁,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转眼间10年后,Facebook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月活跃用户达到12亿,市值约1200亿美元。
最近业界讨论的话题大多围绕Facebook收购WhatsApp这件事情上,而作为一个移动开发者,我更加看重Facebook发布Paper这件事情。因为Paper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应用,它有着非常优秀的交互效果,并且在产品设计和技术上使用了许多前沿技术。下面就让我们看看,Paper的开发到底有何与众不同。
交互设计
Paper虽然只是一个新闻客户端,但从大家对Paper的评价上,我们发现优秀的交互再一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回想那些成功的应用,大多有着令人心动的交互效果,例如:Twitter的下拉刷新,现在基本成为iPhone上内容刷新的标准;Path跳出来的红心让人心动,很多朋友甚至会没事点那个红心,欣赏那流畅的按钮散开的效果;Mailbox用流畅的手势操作,将邮件管理与任务管理完美结合起来。
国外成功的优秀应用也在影响着国内。交互设计不同于平面设计,不能简单地用Photoshop实现,而交互设计对于移动应用的成功又异常关键,所以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来设计,但产品经理又很难兼顾做交互设计。因此,在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里,交互设计师这个职位慢慢成了移动应用的标配。但在大部分非一线互联网公司里,移动开发的设计仍然停留在由产品经理简单潦草完成的阶段。所以Paper的成功发布,再一次给移动开发者指出了交互设计的重要性。
回顾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也是最近五、六年才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标配的,想必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交互设计越来越重要,移动交互设计师也会成为每一家互联网公司重要的必备职位。
一方面,由于工具的欠缺,大量交互设计师的工作效率非常低下,他们为了做出一个新颖的效果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这次Facebook免费开放出基于苹果QuartzComposer的增强工具集Origami,使得交互设计工作得到了更好的辅助。不过另一方面,该工具仍然需要设计师具备一定的基础编码能力,所以对于广大设计师来说,交互设计工具Origami带来的既是机会,同时也是挑战。
移动开发技术
随着iOS依赖管理工具CocoaPods和大量第三方开源库成熟起来,业界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开源项目。这次Facebook开发Paper使用了将近100个第三方开源库,极大地减化了自己的应用开发任务。相信随着移动开发的发展,移动开发的生态圈会越来越成熟,基础的开源组件也将越来越丰富,广大开发者都将从中受益。
另一方面,Facebook的工程师在Quora上反馈说Paper在Xcode下打开需要40多分钟,编译一次需要4~5个小时。这反映出大量的开源库使用也给iOS集成编译环境Xcode提出了新的挑战,相信苹果会花大力气解决Xcode的性能问题。
总结
Facebook发布的Paper让我看到了移动开发领域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工具和开源技术给设计师和程序员带来了机会和挑战,相信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会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移动应用。谁会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霸主?让我们拭目以待。
- 从鄂尔多斯房地产困境看我国城镇化发展
- 从制造业发展现状看印业未来
- 案例分析:从季末“宝宝”赎回看银行余额理财
- 从格兰仕事件看中国家电企业转型
- 分析:从基金一季报看投资风向
- 分析:从美的转型看顺德升级之路
- 分析:从东亚现代化看现代汽车新工厂落户重庆
- 分析:从北京车展看全球车企的中国新攻略
- 从李明远演讲看百度移动真实意图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