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谨防掉进低市盈率陷阱
2014-5-9 15:37:25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按照市盈率的计算公式,即股票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率。也就是说,导致市场整体市盈率出现大幅下降的格局,主要存在几种可能,其一是在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保持平稳的前提下,股价大幅度下跌;其二是在股价保持平稳的状态下,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大幅提升;其三是股价下跌与上市公司业绩提升同时存在。
据权威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按照可比的口径计算,2013年全年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9.54%。从细分市场的数据分析,其中,深市整体净利润增长17.34%;中小板增长5.18%;创业板增长10.48%。另有数据统计,2014年1季度非金融类净利润同比增长8.11%,较去年四季度单季的增速低。此外,创业板盈利增速在2013年4季度触顶,主板与中小板的盈利增速在去年3季度触顶后增速下滑。
在2010年至2013年期间,A股市场的表现并不乐观。其中,2010全年跌幅高达14%,2011年更创出21%的年度跌幅。去年,A股市场终以下跌收官,全年累计下跌6.75%。进入2014年,A股市场的表现依然不如人意。期间,多次考验2000点整数关口,市场即将面临“1时代”的考验。
显然,上市公司的平均股价下跌是A股市场整体市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
目前,沪市平均市盈率跌破10倍关口,已经基本符合国外成熟市场的投资价值底线。但是,笔者郭施亮认为,投资者需谨防掉进低市盈率的陷阱,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A股市场齐涨齐跌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低市盈率的股票并不受资金关照。过去两年,创业板市场的表现与主板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分化。以2013年为例,当期上证指数全年下跌6.75%,而创业板指数却大幅上涨82.73%。不可否认,A股市场确实与国外成熟市场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前者更注重资金跟风效应,不管上市公司本身的质地如何,只要有资金愿意炒作,就会存在大幅爆炒的可能。相反,国外成熟市场强调的是价值投资,价格投机者大多不会有很好的结局。此外,在国外成熟市场中,特别对操纵股价、内幕消息等恶劣行为给予极其严厉的处罚。因此,在违规成本高昂的市场环境下,国外成熟市场基本不会出现A股市场中的种种炒作乱象。
第二,十年间股市流通市值大幅膨胀,市盈率的参考价值大幅缩水。2005年沪深股市的流通市值仅有8570亿。2008年该数值飙升至3.61万亿。如今,沪深市场的流通市值已经突破15万亿。然而,在市场流通市值大幅膨胀的同时,新增流动性却没有明显地提升。按照过去几年公募基金的增持力度,远远落后于市场流通市值的扩张速度。再者,随着重量级的大型企业纷纷上市,其对市场的撬动作用不容忽视。目前,沪深市场流通市值排行在前20的上市公司,足以对指数形成巨大的影响。于是,在一个供需严重失衡的市场氛围下,市盈率的参考意义并不明显。对于大多数的投资者来说,宁愿在股市中“打游击战”,也不愿意长期持股挨套。
第三、不合理的市场制度完全改变了游戏的玩法。过去,A股市场基本呈现出齐涨齐跌的格局。不过,随着股指期货、转融券等做空工具的出台,大资金大机构凭借资金优势、信息优势等特点完全操控了市场。以前,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都需要采取单向做多的策略才能够获取收益。如今,游戏的玩法已经改变。大资金大机构可以借助多款套利工具灵活操控指数,不必局限于单向做多的操作模式。相反,因受资金门槛限制的中小投资者,只能通过单向做多才能够实现收益。
第四、无风险利率大幅飙升,股市风险溢价明显滞后。过去几年,社会的无风险利率水平高居不下,各路资金纷纷寻找具备较高投资回报率的投资渠道。到了2013年,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元年。随着余额宝、理财通、陆金所、PPmoney等各主要理财平台的迅速崛起,大量资金涌进了相应的投资渠道,从而大幅提升社会的无风险利率水平。与此同时,因A股的风险溢价持续偏低,投资吸引力已经大幅降低,也加速了资金的分流速度。因此,在一个跌跌不休的市场格局下,低市盈率已经不是投资者的首选指标。面对各路理财平台的迅猛发展,A股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金分流压力。
从表面上看,低市盈率指标是一块馅饼。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陷阱。对于部分崇尚价值投资的中小投资者而言,需谨防掉进低市盈率的陷阱。
- 牛刀:中国金融风暴就要来临
- 徐洪才:中国防控金融危机握有四大撒手锏
- 谭浩俊:如何在保持定力下主动作为
- 迟福林: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 权力下放不够
- 易宪容:地方政府松绑限购政策无法保地价
- 许家印:三线房地产市场不行的观点是错误的
- 罗天昊:青山绿水到底值多少钱?
- 王石:想不行贿把生意做下去 不容易
- 郎咸平:光靠土地流转解决不了城市化问题
4月CPI同比涨1.8% 重回“1时代”
殷桃、李光洁一同现身上海虹桥机场 被疑因戏生情
菲方公布有关11名被扣中国渔民照片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