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中国产业信息研究中心 三胜咨询旗下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银行围剿余额宝 意欲收复“失地”

主题词:银行行业资讯 银行市场研究分析


银行围剿余额宝 意欲收复“失地”

  编者按:拥有8100万宝粉的余额宝,一举一动都成为关注的焦点。最新被热议的话题是,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拒绝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进行协议存款交易,而"宝宝们"的收益亦坐上"滑滑梯"--3月2日,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跌破6%,而截至3月5日更进一步降至5.864%,万份收益为1.5411元。同时,从2月14日以来,其收益已连续19天下滑。
  
  3月5日,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为5.864%,这已是今年以来余额宝连续第4天“破六”运行。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资金大规模撤出的情况,但一个现象引起市场的关注:不少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悄然突破6%。
  
  Wind资讯数据显示,2月1日~4月1日期间在售和即将发售的面向全国投资者的1~3个月短期理财产品中,共计有32款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或超过6%。它们会不会对“余额宝们”形成一次有效的“反攻”?
  
  银行意欲收复“失地”
  
  资料显示,委托期仅30天的厦门国际银行某款短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委托期35天的招商银行某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6.4%;而南昌银行某委托期47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也达到了6.5%。这些在早期难得一见的高收益率近来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中。
  
  “银行面对余额宝的竞争,需要适当释放自己的收益来满足市场。”诺亚财富高级理财师马天翼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如果银行想逼退余额宝,那么短期内其理财产品收益率就不会下调。”
  
  对于投资于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债券以及资金拆借、信托计划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一款普通银行理财产品来说,收益率的浮动和银行同业存续、债券利率相关。资金面的宽松与否,直接影响了这些产品的收益水平。事实上,余额宝也一样。
  
  余额宝对应的天弘基金增利宝货币市场基金,其投资同业存款的比重达80%~90%,其余投向利率债、高等级的信用债等。去年6月份开始,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导致市场资金价格一路飙升,余额宝主要投资的银行协议存款价格也水涨船高。
  
  “目前余额宝收益率下滑是因为他们获得基础资产的能力变弱了。比如之前余额宝能拿到50亿元去购买基础资产,年化收益率6%,一年产生3亿元的收益;但现在能拿到100亿元,而基础资产的规模还是只有50亿元,收益也还是3亿元,但收益率只剩3%。余额宝们规模的急速膨胀和其获取基础资产的能力不相匹配。”马天翼表示,不管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余额宝,挂钩的基础资产都是货币基金,在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收益率下滑是必然的。但毕竟银行具有体量的优势,而且获得基础资产的能力也高于“宝宝”们。
  
  超高收益率为“哗众取宠”?
  
  如果说年化收益率突破6%的理财产品的出现,是银行意欲收复“失地”,那么预期年化收益高达11%的理财产品则有点哗众取宠的意味。
  
  资料显示,招商银行某股票表现联动理财产品,委托期限74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11%,100%投资于某股票相关的衍生产品。根据产品说明书,如果标的股票收盘价期末价格大于期初价格的118%,则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11%;若股票收盘价期末价格小于等于期初价格,则其年化收益率仅为4%。对于投资者来说,购买这款产品能拿到最高年化收益率的可能性有多大?
  
  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投资经理曹宇表示:“根本不可能拿到11%的年化收益率,如果它拿到了,别人还怎么做?”对于结构化理财产品,业界目前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中信银行一位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结构化产品的超高收益其实就是银行为了吸引更多资金而设立的,高收益肯定意味着高风险。4%的保本收益是银行为吸引大量资金而冒的险,这是银行在风险与规模间的博弈。”
  
  争议产品安全性
  
  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1~3个月委托期的银行理财产品还是选择立刻可取的余额宝,涉及到的不仅是流动性的问题。
  
  “我其实不太推荐余额宝,除了技术上的风险,还有投资策略上的风险。余额宝几乎所有资产都用来购买银行存款,如果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根本没法赎回。”曹宇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余额宝购买银行资产的银行资质也并非最优秀,否则不会给出那么高的价格。从长期来看,余额宝无法延续之前的高收益几乎成为业界共识。余额宝的收益率正在回归,但业界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安全性的担忧也一直没有消除。

 

      三胜咨询行业分析师指出:目前余额宝等货基收益率仍大幅高于实际的协议存款利率,这主要是节前的高收益协议存款尚未到期,预计下月初,余额宝等收益率将加速回落至3%-4%水平。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