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研究报告销售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多地获批城轨项目 交运设备最先受益

主题词:城轨行业资讯 城轨市场研究分析


多地获批城轨项目 交运设备最先受益

  目前我国36座城市已经批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国务院会议强调,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薄弱环节,既可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又能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受到国务院政策鼓励以及轨道交通项目审批权下放,地方政府对于城轨建设投资热情高涨。
  
  城轨建设加快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2366公里。而发改委基础司巡视员李国勇日前表示,到2015年我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3000多公里,到了2020年我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6000公里。要实现6000公里的运营里程将需要投资约3万~4万亿元。这一利好消息刺激了与城轨建设相关个股普涨,其中东方雨虹表现最为亮眼,截至周五本周累计上涨8。59%。
  
  然而一位基建行业分析师告诉本刊记者,城轨建设的投资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铁路投资是中央投资项目,在审批时所用资金就已经基本确定,而城轨建设所用资金全部来自于地方政府,如何筹集资金成为城轨项目启动的关键因素。目前每条城轨大概25%~40%的资本金来自于地方财政收入,其余资金则是通过发行地方债和银行贷款来筹集。上述匿名分析师告诉记者,城轨建设每公里造价在5亿~7亿元,个别地质复杂的地段达到10亿元,这必将给一些中西部城市带来压力。以昆明为例,经过几年城轨建设等基建投资后,去年昆明市政府负债率已经超过122%。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475。81亿元,其中9个省会城市债务率已超过100%,最高达189%。所以城轨建设进度还要取决于地方资金状况。
  
  交运设备长期受益
  
  假如即将公布的地方债审计结果较好,则城轨建设有望快速推进。目前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占据了城轨基建市场近80%份额,但是相对于铁路建设而言,城轨投资对其业绩拉动作用较小。“城轨建设对于中国铁建、中国中铁来讲,收入量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并不大。所以对于业绩的贡献有限。”基建行业分析师对本刊表示。据上述分析师测算,城轨基建投资每年约在1000亿元左右,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在这部分每年收入在470亿元和330亿元。而即使在去年铁路建设的低迷期,铁路建设方面带给中国中铁的收入将近1703亿元。
  
  但是对于车辆、车辆零部件、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系统等公司,则将会陆续受益。其中,机车、交通信号等企业会最先受益,一位交运设备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说,“中国南车、中国北车、晋西车轴这些企业是长期受益的,由于城轨建设将成为今后几年地方投资的一个重点,所以从长期性的角度来看,当市场需求量有所增加,必将带动企业业绩的增长”。
  
  从上半年城轨车辆招标情况来看,中国北车获得64。5%的市场份额,共取得了8个城市、10条城轨线路共计70。58亿元的车辆订单。而中国南车7月9日公告显示,近期与南京、深圳等地地铁公司签订若干项重大销售合同,共计约39。1亿元。在毛利率差别不大的前提下,今年上半年中国北车合同销售收入明显优于中国南车。
  
  而近年来在轨道交通系统中,AFC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在A股上市的企业中,广电运通和华虹计通的产品就涉及AFC系统。华虹计通占据着上海60%的市场份额、全国20%的市场空间,根据去年年报显示,公司轨道交通AFC系统收入为1。91亿元,占主营收入的73。77%。而广电运通其主营产品为ATM机,在AFC系统上所占比例并不高,占有全国市场的20%。去年年报显示,AFC系统收入为3143。82万元,占主营收入的1。45%。
  
  随着城轨建设速度的加快,交运设备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必定会带动相关企业业绩的增长。截至2012年末,我国已有17个城市拥有城轨,目前有36个城市获批城轨项目。如果此次36个获批城市的城轨建设项目顺利完工,交运设备行业的市场需求空间最低也将比现在扩大2倍。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