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认识逻辑上简洁明了,所以长期以来广为流传,并被作为经常项目开放条件下,资本管制无效的重要证据,在很多学者眼中几乎成了一条不需验证的真理。但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情况是否如此呢?似乎情况比较复杂。
2014年以来,人民币持续贬值和贬值预期的强化为我们提供了验证上述“真理”的经济环境。人民币贬值始于2014年2月,直至2016年7月18日,基本保持了震荡贬值的态势,且在此过程中贬值预期始终挥之不去。
同样从2014年开始,我国出现较为明显的资本外流,突出表现为外汇储备大规模下跌和银行结售汇由顺差转为持续逆差。按照前文的逻辑,2014年开始,在贬值预期作用下,进口企业必然倾向于高报出口以囤积外汇,从而导致进口规模上升。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海关统计数据:
2014年2月至12月,我国进口总额为17842亿美元,同比萎缩了0.4%。
2015年全年,我国进口总额为16796亿美元,同比萎缩了14.3%。
2016年1-6月,我国进口总额为7271亿美元,同比萎缩了10.2%。
可能有人会说,比较全年数据并不合适,因为各个月份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和贬值预期差别很大。那我们就来看一下贬值预期最强的几个月份的进口表现。2014年以来,贬值预期至少在四个月份是非常强烈的:2015年8月、9月、12月和2016年1月,这四个月份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即期+远期)分别高达1784亿、1102亿、965和883亿美元,占据历史前四名。
但这四个月,我国进口额分别为1365、1453、1635和1132亿美元。2015年我国月均进口规模为1400亿美元,2016年上半年月均规模为1212亿美元。除了2015年12月,其他三个月份的进口规模均小于当年的月均水平。即使是2015年12月,当月进口虽然超过月度均值235亿美元,但由于12月份一直是我国的进口高峰月,所以并不为怪。与2014年12月相比,其进口规模萎缩了7.9%。简而言之,在人民币贬值预期最强烈的4个月份,我国进口规模都没有任何增长迹象。
难道是进口企业没有贬值预期吗?绝对不是。2014年以来,货物贸易项下银行代客售汇规模(即企业购汇)高速增长。2014和2015年的月均售汇规模分别为931和1017亿美元,远高于2013年800亿美元的水平。请不要忘记,2015年9月之后,境内购汇的监管力度大大增强。在进口规模下降、购汇难度增大的情况下,货物贸易项下银行代客售汇规模却大幅增长,很明显是贬值预期在作祟。
但为什么进口企业没有采取理论上似乎最简单的“高报进口”方式筹集外汇呢?
理由主要有以下四条:
一是对当期财务指标会产生较大冲击。无论是单纯的高报进口,还是高报进口,低报出口同时进行,都很容易在账面上导致企业当期成本上升,盈利下降,进而导致当期的财务指标大幅度恶化。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经济,财务指标迅速恶化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管理层问责、企业评级下降、融资难度增大、舆论压力等等。所以,企业在采取高报进口手段时,必须权衡其可能面对的各种潜在成本。
二是监管风险。多数企业,特别是进出口企业,其进出口的增长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其进出口规模突然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全球市场不景气的时候突然进口大增,很容易被监管部门注意到,在海关、银行、外管部门联合稽查下很容易露马脚。一旦被追究刑事责任,企业绝对得不偿失。
三是购汇之后资金流出存在风险。进口企业高报进口的目的在于增加购汇额度,但对外支付时其货款将进入海外出口商账户,进口商并不能将多购的外汇留存在自身境内账户内。除非其交易对象是自己在境外的子公司,否则进口商将失去对这笔钱的掌控。当然,进口商可以和海外出口商合谋,做大合同金额,待海外出口商收款后,再将一部分资金划给进口商的海外账户。但此时主动权掌握在外国出售商手中,而且外国出口商也面临较高的法律风险,这些因素都会成为进口商“高报进口”骗取购汇额度的障碍。
即使进口商在海外有子公司可以配合它进行这种操作,其“高报进口”的操作也很难持续,因为大规模购汇意味着该企业境内的人民币资金将急剧减少,除非这家企业不想在国内正常运营,否则很难持续进行“高报进口”的骗汇行为。
四是进口企业的结构性因素。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进口的主力,对国有企业而言,采取“高报进口”手段扩大购汇额度属于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行为,无论是财务部门还是高管层,大多缺乏这种造假动力。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而言,通过母子公司资金往来、投资收益汇出等合法渠道进行资金转移风险更低,所以也不会在进口数据上大做文章,这是典型的费力不讨好。
总体而言,笔者不否认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主导市场的情况下,“高报进口”可能被一些企业用作资本外逃的手段,但这种手段不具有可持续性,也不具有普遍性,从数据上也找不到大规模进行此类操作的证据,原因在于这种手段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风险和收益不对等,所以难以成为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
- 韩会师:揭露一个关于资本外逃中国的弥天大谎
- 李山泉:怎样看中美未来大势?
- 陈凯丰:2016美国大选对全球大类资产与行业投
- 聂梅生:应警惕出现房价泡沫 涨幅高点已过
- 苏剑:中国不会陷流动性陷阱 三点应对民间投资下
- 毛大庆:创业并不会变冷,资本也不会冬眠
- 章苏阳:逻辑过于严谨的投资人,往往投不出伟大的
- 马继华:网红培训误人子弟 靠身体吃饭岂能长久
- 李海鹏:新媒体环境低级且恶劣 版权问题较为突出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