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资产管理计划在内的影子银行金融工具的产生与丰富,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国金融风险的存在方式、聚集方式和传染方式,加剧了金融市场运行的脆弱性。影子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最显著的特征是金融风险的存在方式,即传统银行风险往往显性,而影子银行风险隐性化,底层资产难以轻易穿透,因而相关金融风险难以识别和计量。从金融机构创设资产管理计划的目的分析,将表内资产转化为表外影子银行的资产,则是影子银行金融工具的共同特征,明显减少了金融机构表内风险资产的计提和相关资本要求。影子银行跨市场交叉性运作的特点,使得当前金融风险传染呈现出跨市场多点扩散的趋势,传统金融分业经营限制所设置的“防火墙”已经被彻底打破。进一步分析表明,传统金融最大风险的银行挤兑事件将演变为金融市场的挤兑风险,投资人集中赎回特定资产管理产品的行为,可能会造成金融市场“踩踏”事件,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急剧收紧。而优先劣后分层的结构化工具设计思路与影子银行产品的高度融合,则会降低金融市场稳健与脆弱的临界点。2015年年中我国资本市场多次出现“千股跌停”的非正常现象,与影子银行以优先劣后分层结构化工具广泛参与股票配资导致市场“螺旋式”下跌不无关系。
但在现行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下,影子银行的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同时并存。不同业态监管当局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准入门槛、投资范围、资本要求都存在差异,客观上也提供了可套利空间。如证券公司需要为资产管理业务计提资本,而基金子公司、银行理财计划则没有要求。银行理财计划不能直接投资委托贷款,但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和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则没有这一限制。同时,“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金融分业监管架构,造成影子银行局部监管有效而整体监管缺失或不足的尴尬局面。若将资产管理计划的前后交易链条拉直,就很容易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但难以被仅负责交易链条某一段的监管当局所监测并及时处置。而影子银行风险底数不清,统筹监管机制缺失,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危机成因的反思促使各国高度重视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包括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和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力图将影子银行的隐性风险“阳光化”。当前我国正推进金融监管改革,无论最后监管体制如何改革,强化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可能更多侧重于技术细节,包括完善影子银行统计制度、改进资产管理计划注册登记系统、推动资产管理计划公平竞争和强化资产管理计划底层资产配置信息披露等基本监管要求,都有普遍适用性,刻不容缓。最终目的是有效监测、评估和控制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
- 万科要求管理层冻结宝能表决权胜算几何?
- 通胀将向通缩转化 央行宽松周期或将再次打开
- 改革创新不只是一种主张,更是一种规律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国企改革
- 聚“天时地利人和”,看创维国际化怎样布阵?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中国版“里根经济学”
- 上半年工业运行如何看:6%背后的“稳”“进”“
- “微信购物不受新消法保护”是在推卸监管责任
- 应设立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革政策区域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