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野生的中国电影一波新浪潮
2016-7-19 11:08:5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毕赣是贵州凯里人,读的大学也很普通,平时喝酒、小赌、读书、看碟、写诗、拍电影,拍电影对于他来说,是自发的行为,参与人也基本上是身边人,要么是亲人或者是合伙人。《路边野餐》按照中国惯常的分类属于艺术片、文艺片,是被发行方和电影记者、影评人认为不受电影院线欢迎的那种异类电影。貌似不太应该发生的事情,总是能够在大众习以为常的庸俗时代里自由而茁壮的猛然出现。《路边野餐》是似梦如烟的诗电影,潜意识表达的相当超出想象。时间和凯里是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任性自得的漫长镜头,难得在国产电影里见到作为正常人的诗人,毕赣的姑父陈永忠出演这个诗人陈升,神似侯孝贤,也有侯导演的某些特质。贵州作为南国,有陌生感,本片与三位亚洲导演有精神上的勾连,分别是侯孝贤、王家卫和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路边野餐》震惊了不少海外影评人和机构,在一些地方票房收入也不错,内地票房看起来也有数百万,也已经拿过一些奖。其实,北京电影节或者上海电影节应该将《路边野餐》和《心迷宫》放进主竞赛单元里,这样对于电影节和电影都是相宜的,最终选片人或者是审查者还是多看看戛纳和圣丹斯是怎么玩的吧,电影史一部分是靠导演的创作,另外一部分还是要靠伯乐的营销。
我更愿意将毕赣看做是诗人、读书人闯进了电影,毕竟这就更能说明问题,在北京电影圈(作为学院派的艺术电影美学体系,以及市场派对一切成功的类型片继续剥削)之外,野生的中国电影人,是完全有能力实现他们的梦想吧,如果我们执意使用梦想这个词汇。《路边野餐》的名字来自《潜行者》的原著小说,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这部杰作描写的便是潜意识和时间的不确定性,有关存在和信仰,有关宗教和反思。《路边野餐》当然没有那么厚重的宗教感,然而电影片头也用《金刚经》对时间的“不可得”来阐释了人与时空的关系。著有诗集《路边野餐》的陈升,去传说中的荡麦寻找被卖的侄子卫卫。在蜿蜒而多雾的路上,陈升在路上闯进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和自己与卫未、貌似妻子的人相遇。这可以被理解为一场梦,又可以说是潜行者的惶然录,抵达终点,可是依然在路上,电影里的钟表,无论是实在的,还是恍惚的,有的倒转,梦境从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其实我们还是不太清楚。电影《路边野餐》曾用名《惶然录》,《惶然录》是葡萄牙大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集,又名《不安之书》。
陈升出狱之后,住在母亲留下的瀑布之侧的房子里,写写诗、看看病,有着自己独特的私人记忆。当他踏上寻找之路,目睹和参与了两段不安的爱情。卫卫对洋洋的少年爱意、陈升对神似妻子的放肆(又可以看做是带有偶遇的、表演性的)告白,既是自我的又是老医生的,最终他穿上了别人的衣服,送出了李泰祥的磁带,我们即使不知道结尾,但这过程却是很有意思,我们竟然在贵州的边陲见识到了情绪真实的爱,相比之下,近年来发生在都市电影里的爱情是多么的浮夸啊。对于那段42分钟的长镜头,当然是毕赣的炫技,调度的功力,自信的表达,显而易见,即使摄影机的稳定性不够,变换视角时的晃动,专业人士可以找出大把的瑕疵,然而我们也依然能够体认到其中的有趣,这段对荡麦村庄的行走的凝视,应该是华语电影史上最长的镜头、最佳的地理礼赞吧。
《路边野餐》可以与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追随》相提并论,当然也有可能拍摄的更好,不过如此低的成本,事后的建议,意思也不大。不过还是希望毕赣能够坚持自我的电影审美趣味和创作力的放肆,不要被资本所绑架,每个时代怎么也得有几个特立独行的导演吧,尤其是中国电影票房在奔向千亿的当前。
- “文化”与“武化”
- 重工业急速下滑 印钞票越来越不管用了?
- 房地产爆炸式的增长已经不再可持续了
- 宝能如何买下了四分之一个万科?资金路线图在此
- 虚拟现实将改变CJ格局,ShowGirl将要失
- 当创业公司高管开始满世界找工作的时候……
- 相约里约,看NBC是打算如何玩转奥运
- 软银收购芯片公司ARM的一次划算生意经
- 考拉海购被曝泄露用户信息 “踢皮球”式推诿难以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