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解答手游新规通知
2016-7-11 8:40:43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解答手游新规通知全文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7月1日正式实施后引发热议。7月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对于目前网络上流传的一些焦点问题,如审批时间、“审批需提供2部手机5张光盘”、“代办中介”等问题做出回应。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解答《通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解答《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
1.问:总局印发《通知》的目的何在?
答: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我国移动游戏市场取得快速发展。在市场空前繁荣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明显的问题,部分游戏作品粗制滥造、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权益;还有些游戏作品侵权盗版,侵害创新企业利益,等等。这些问题作品的存在不仅侵害了涉事企业和消费者权益,而且影响市场秩序,损害行业整体利益,严重者更是败坏了我国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的国家形象。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保障游戏作品内容导向和质量,促进我国移动游戏出版产业健康繁荣发展,总局印发《通知》,强化了出版服务单位的内容质量审核责任。同时,总局也充分考虑移动游戏特点和行业特性,采取诸如分类审批管理、简化审批程序措施,提高移动游戏审批效率,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更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2.问:总局对“移动游戏上网出版”实施审批依据何在?
答:“网络游戏上网出版”的审批职责,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总局行使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具有明确的行政法规依据。移动游戏作为网络游戏的重要品种,对其实施审批是题中应有之义。具体分为:一是对出版境外着作权人的移动游戏作品的审批,属于国务院公布的行政许可事项目录第27015号,依据是2004年《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二是对出版国产移动游戏作品的审批,属于国务院公布的行政许可事项目录第27053号,依据是《出版管理条理》。
3.问:各类移动游戏的申报要求,审查审批流程及时限有何不同?
答:总局对申报材料的要求,是基于游戏审批工作的实际需要,并考虑行业发展实际总结得出的,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目前,为保障移动游戏作品质量与导向,同时兼顾移动游戏产品特点与行业实际,《通知》对移动游戏实施了分类审批,分别是《通知》中第三条、第四条和第五条表述类别。这三类游戏审批所需的申报材料目录,均可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门户网站上查询(网络路径:总局门户网站首页——办事大厅——行政审批——出版类——互联网审批事项)。
对《通知》第三条所指的移动游戏,在申报时仅需提供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出具的审核意见、《出版国产移动游戏作品申请表》及相关证照复印件,无需提供游戏审查帐号及设备。对此类移动游戏,在总局作出是否批准决定的环节上一般不会超过10个工作日。
对《通知》第四条所指的移动游戏,因需要总局进行内容审查,所以除需提供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出具的审核意见、《出版国产移动游戏作品申请表》及相关证照复印件外,还需提供审查需要的其他材料,主要是游戏账号、游戏安装包或1部游戏审查设备等。对《通知》第五条所指的移动游戏,需要提交的申报材料与此前总局对审判境外着作权人授权的网络游戏所需材料保持一致。总局对这两类移动游戏的审批时间,将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大大压缩。根据我们统计,此前总局审批网络游戏的最短时间只为11个工作日,今年以来的平均审批时间在40个工作日左右,只有极个别出现多种内容问题的网络游戏,审批时间才接近了80个工作日的上限。
对于近期网络舆情流传所有移动游戏游戏申报审批都需要提供“2部手机5张光盘”的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建议大家到总局门户网站认真了解详情要求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报审批。
4.问:移动游戏出版审批是否收费,是否存在“加急办理”通道?
答:(1).总局和省级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在移动游戏出版审批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不仅在移动游戏出版审批中不收费,在其他的游戏出版审批中也不收费。
(2)移动游戏出版审批程序根据《通知》有关规定执行,不存在任何所谓“加急办理”的通道,请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游戏企业认真学习国家各项政策法规,不要轻信网络谣言。
- 中央巡视加速国企改革 央企架构发生重大变化
- 9月1日起 电子邮件未经允许不得附加广告
- 到2020年北京将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 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 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反对地方保护主义
- 国务院:构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
- 辽宁:二级以上公立中医院需设治未脖科
- 督察组将进驻江苏、江西等8省 进行环境保护督察
- 两部门发文推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实施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