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分发如同昨日黄花,阿里布局是因为“地板价”了?
2016-7-6 16:08:27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事实上,我们看阿里移动对豌豆荚的收购金额也可以窥得一些端倪。7月5日,阿里移动宣布全资收购豌豆荚应用分发业务,豌豆荚将与阿里移动旗下的UC、高德地图、神马搜索、PP助手等组成阿里移动业务布局。阿里移动方面表示,整合后的豌豆荚将与阿里移动事业群旗下的PP助手共同拓展移动分发市场。随着豌豆荚分发业务的站队完成,BAT三家互联网巨头对于国内移动分发的布局都已完成。未来,移动分发市场的格局将呈现出:互联网巨头和硬件厂商两大方向上的竞争格局。
根据国外调研机构Newzoo的安卓应用商店数据最新报告显示,腾讯应用宝、小米应用商店、360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和华为应用商店位于国内分发系统的前列,而豌豆荚目前位居第10,而豌豆荚其实起步很早,但是缺乏一个较好的支撑,不断地被手机厂商以及平台巨头超越,这或许也是其不得不“贱卖”的原因所在吧?据悉阿里移动仅仅花费了一个相对便宜很多的价格就把其收购了。这对阿里来说无疑是“捡了一个便宜”。
要知道,当初,百度(在2013年)是花了19亿美元收购了91无线,当时豌豆荚的估值一度达到15亿美元,不过,豌豆荚当初没有选择站队,而是继续独立发展。但很遗憾的是,两年多时间,豌豆荚的市场占有率却不断下滑,最终进入了阿里移动的范畴。创立于2009年的豌豆荚,是创新工场成立以来的首批孵化项目,也是国内首批瞄准移动化转型的创业项目。创立后,豌豆荚于同年获创新工场数百万美元天使投资;2011年获DCM中国数千万美元A轮投资;2014年获得软银中国、DCM中国和创新工场1.2亿美元投资,此后还完成了同属B轮的、来自高盛集团的数千万美元投资。一路也可谓风光无限。但市场的格局转换太快,豌豆荚显然并没有把握好最佳的时机。
由于当时谷歌退出中国市场,在豌豆荚创立之时,看中了Google play空缺留下的机会,“打造安卓的App store”成为了豌豆荚的目标,其后随着安卓智能机的普及,豌豆荚享受到了巨大移动分发红利。其实其他的几个分发系统也是如此。很快,BAT巨头们开始布局市场,抢占先机,以百度为代表的巨头通过巨额收购91无线,补足了移动应用分发短板;同时,手机厂商开始从硬件终端切入移动分发市场。市场格局悄然发生改变,但豌豆荚没有选择站队,结果错过了最火爆的变现时机。
其实当初阿里巴巴就接触过豌豆荚,但豌豆荚没有选择变现。到了2016年,最终还是投入到了阿里移动的怀抱。阿里移动收购了豌豆荚之后,可以补齐在国内移动分发的短板,同时,豌豆荚有5亿用户的基数,这对拓展阿里移动业务也有一定的帮助。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表示:“豌豆荚除了能帮助阿里移动扩张应用分发市场占有率之外,未来更大的价值在于双方在‘大数据’与‘内容’的双向互利。”这也可能是阿里移动要收购豌豆荚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尤其是现在的价格也非常低廉了。
据悉,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目前在盈利状态,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豌豆荚以帮助用户发现高品质的应用和游戏为目标。市场认为,在所有应用分发市场中,豌豆荚的商业化进程最慢。所以,一直被打上“小清新”的标签,没有其他商业化应用中那么多混乱的捆推荐。而其交互界面也一直是简单的UI风格。当然如今纳入到阿里移动之后,这种风格是否还会保留估计就很悬了。
豌豆荚CEO王俊煜对收购也发表了一篇感想:“我们今天做出的决定是我们主动做出的选择,我们相信这能给应用分发业务带来更好的未来,让它的规模能再上一个台阶。在整体 Android 市场活跃度下降、硬件厂商应用商店加入、以及各种各样的应用都开始提供应用下载服务的大背景下,应用分发市场确实有很大的挑战,在碎片化市场的同质竞争中,越来越依赖渠道来获取用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希望这个业务的规模能再上一个台阶,需要渠道、产品、品牌等多方面优势的紧密整合。阿里恰恰能提供这一点。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在获得阿里巴巴和旗下 UC、高德、优酷土豆等的资源支持后,其规模和影响力将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其实这已经是一种妥协,也是对之前“偏见”的纠正,或许也是无奈。毕竟这个市场的变迁太快,如果错过了第一步,或许就会步步紧随都不一定能够再回到原来的位置。
- 游戏与电影要如何科学地约会?
- 豌豆荚并入阿里已坐实 搅局可以颠覆难
- 资本寒冬到来,创业者要不计代价拿到钱!
- 帮助女性职场发展的网站:要做值得用户信赖的社区
- 观点:召回“夺命抽屉柜”不能仅靠约谈
- “田朴珺撩汉往事”被刷屏,深八田小姐“独立”道
- 锤子卖身:老罗少了一份情怀,肩上却多抗了几份责
- 宝钢武钢抱团取暖断腕求生 国企去产能全民买单?
- 已落定!豌豆荚并入阿里移动 王俊煜谈为啥“卖身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